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全运揭秘/能飞能舞 鳌鱼身上处处是科技

2025-11-13 05:02: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巨型“鳌鱼”从场外“飞”入十五运会开幕式舞台,惊艳全场。\大公报记者黄宝仪摄

  “大鱼海棠”照进大湾区!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文艺展演上,一尊长近30米的巨型“鳌鱼”从场外缓缓“飞”入舞台中央,宛如传说中的神兽降临人间,成为当晚“名场面”之一。这只巧妙融合传统岭南文化与赛博朋克风格的“鳌鱼”,全身都充满高科技,开幕式团队耗时8个月才最终实现传统鳌鱼灯的造型与现代机械技术的结合,被网友盛赞为“赛博岭南美学之作”。这一极具震撼效果的“鳌”游天海画面,是设计师通过多分段造型气囊+仿生科技,并借助氦气和人力牵引实现的。\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

  鳌鱼在传说中是“鲤跃龙门”化龙之前的过渡形态。《山海经》中,鳌鱼是“背负蓬莱仙山”的神物,象征着稳固与祥瑞;而在粤港澳地区的民俗文化里,鳌鱼更蕴含着“独占鳌头”“如鱼得水”等吉祥寓意。据介绍,这是首次在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中,用上“鳌鱼”这一文化符号。

  气囊结构 鳌鱼灵动飘逸

  开幕式美术总设计尚天宝,是这个“鳌”游天海“名场面”的主要缔造者。全运会开幕式团队更是耗时8个月,走访粤港澳12个非遗工坊,才最终实现传统鳌鱼灯的造型与现代机械技术的结合。“将传统花灯与大型空飘技术结合,利用多分段造型气囊、仿生科技,展示鱼跃天海的飘逸状态,借助氦气空飘的随机性,以颠覆性手段重新定义了飞行艺术装置的边界。”尚天宝天马行空的创意,对“鳌鱼”这一岭南传统民俗文化符号进行创新演绎,赋予其更鲜明的现代艺术表现力。

  这条大“鳌鱼”是由气球做成的,其内部由多个气囊构成。这些气囊分布在鱼头、鱼身、鱼鳍和鱼尾处,气囊之间留出活动空间,仿生分段结构使它更能灵活“游动”。为更生动地呈现“鳌鱼遨游天海”的效果,鳌鱼设计中还大量使用了轻薄的软纱,以呈现“鱼游天海”灵动飘逸的效果。

  绿色环保 鱼身材料可回收

  “里面灌注的是氦气和空气,但比例需要非常科学。浮力太大,会把牵线的人拉走;浮力太小,又不能实现空中悬浮的效果。”开幕式总制作人王锐祥介绍说。为了完成好这一段表演,主创团队经过多次试验,才确定了如何调配气球中氦气的比例,确保鳌鱼能够长时间停留于半空中,不会掉落、也不会飞走。

  无论观众是亲临现场沉浸式观赏,还是通过电视直播远程收看,都只能看到巨型“鳌鱼”在舞台上空轻盈悬浮、灵动游动的唯美画面,完全感受不到传统大型表演道具常见的“笨重僵硬”感。技术团队研发了隐形轨道系统,轨道隐藏在场地下方的水体中,肉眼完全无法察觉。同时,鳌鱼的身体由128块可独立控制的鳞片组成,每块鳞片都装有LED灯珠和传感器,能根据音乐节奏和现场氛围变换颜色与角度。当鳌鱼“飞出”水面时,鳞片反射着灯光,看起来就像真的在发光一样。为了契合十五运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办赛理念,鳌鱼的身体制作采用了可回收的环保材料,演出结束后可拆解再利用。

  传统中式美学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既彰显了文化底蕴,又传递出鲜活的时代气息,也因此引发了广大民众的共鸣与认同。网友们不吝盛赞,直呼“这才是东方浪漫的具象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