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来自香港的戴盟机器人为机器人精细操作提供解决方案。图为机器人在熨烫衣服。
在深圳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的浪潮中,香港科研机构与高校的深度参与成为不可忽视的推动力。从高校实验室到科技企业、再到市场,香港的科研力量与资本正全方位融入深圳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在河套深圳园区,香港科技大学孵化企业戴盟机器人近期刚完成亿元级天使++轮融资。这家企业由港科大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王煜教授与学生段江哗联合创办,其自主研发的视触觉感知技术通过单色光捕捉接触表面微小形变,生成高密度触觉“图像”,为机器人精细操作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目前,该技术已实现千片级量产,并应用于自适应抓握、精密装配等场景。段江哗曾感慨,“跨过深圳河,香港的基础研究在深圳成长为‘五指灵巧手’的机器人产业。”
港资嗅觉敏锐 早早投资内企
除了戴盟机器人,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设立的创新研发平台也积极关注机器人创业方向,在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多有布局。香港的国际化科研资源与深圳的产业链优势结合,正形成“基础研究─原型开发─量产落地”的完整链条。有数据显示,深圳机器人企业30%的核心技术源头可追溯至香港高校或机构,印证了深港协同的创新价值。
大公报记者梳理近年机器人领域热门投资发现,不少香港资本嗅觉敏锐,早在部分企业业务爆发前就已慧眼识珠、投资对方。部分港资资本还联合深圳国资资本出资组建新的机器人企业,以整合资源、更好地拓展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