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内地高校普遍推行“校园跑”政策,意在监督学生锻炼身体,学生“校园跑”的完成情况与体育成绩直接挂钩。图为内地学生在校园中跑步。
初冬的黑龙江飘起雪花,下课铃声响起,王迪攥着三部手机冲出教室,熟练地打开“校园跑”APP刷新定位。当三部手机的打卡点重合时,他同时按下“开始跑步”按钮,在寒风中开启一场与校方监控系统的“技术博弈”。记者调查发现,全国高校校园跑代跑现象已形成隐秘产业链,当“校园跑”APP成为高校体育考核的标配,“不跑就挂科”成为学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场由代跑引发的“猫鼠游戏”正在内地蔓延。
王迪向记者透露,他最多曾同时操控八部手机代跑,因校方监控升级被迫缩减至三部。如今,代跑产业链已渗透至校园角落,真人代跑、技术刷跑、电动车作弊等手段层出不穷。\大公报记者 于海江
全国高校普遍推行的校园跑政策,以“有效完成”为核心设置了严格标准:每学期总里程从30公里到100公里不等,每日上限2-3公里,覆盖大一大二甚至延伸至高年级。更关键的是,这项运动与学业直接挂钩,部分学校规定未达标者需在毕业前补足次数,否则无法毕业;王迪所在的学校更将校园跑成绩占比提升至体育总分的50%,“不跑就挂科”成为学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刚性要求下,体质较弱、学业繁忙或对跑步抵触的学生被迫“另寻出路”。一位大三学生坦言,“我从小体育差,跑1公里就喘,但挂科意味着延毕,只能找代跑。”这种需求直接催生了代跑市场的繁荣,从最初的零星交易演变为有组织的产业链。
代跑者:曾同时带八部手机跑步
在小红书、閒鱼等平台搜索“校园跑刷跑”,数千条相关内容映入眼帘:真人代跑、科技刷跑、虚拟软件教学三类服务充斥市场。真人代跑者王迪透露,其业务高峰期曾同时携带八部手机跑步,如今因软件升级和校方监管趋严,最多只能代跑三部。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学期代跑费用从80元降至70元,用电动车代步虽省力但需成本,曾借同学自行车两月赚240元,还车时还主动支付40元“使用费”。
而科技刷跑的尝试者心怡则踩过不少坑。她曾购买多款虚拟定位软件,均因“一次失效”被校方监测系统识破,退款无门后转向真人代跑。“软件风险太大,校方每周升级监测算法,真人代跑至少能保证完成。”黑龙江省某高校体育老师说,学生们这种选择背后,是他们在无奈中寻找规则漏洞,也是代跑者对监管节奏的逐步适应。
筛查数据 校方监测持续升级
每到学期末,高校操场常出现电动车、自行车“堵车”的奇观。王迪解释,“很多同学拖延到最后一个月集中刷里程,骑车能节省时间。”但他同时指出,“适应规则后完成目标并不难,坚持十几天就能形成习惯,配速、步频要求其实很宽松。”记者亲身实测后发现,按2.0公里、配速9分钟/公里的要求,非专业人士17分钟内即可完成。
记者了解到,校方也在持续升级监管手段,从最初的GPS定位到步频监测,从人脸识别到运动轨迹分析,技术对抗不断升级。某高校体育教师透露,“我们通过大数据筛查异常数据,比如深夜高频跑步、步频与配速矛盾等情况,都会视为不合格,情节严重的将对其进行记录归零的处罚。”然而,这场“猫鼠游戏”仍未终结,当记者询问王迪是否担心被查时,他笑道,“只要不集中刷量、每位同学只绑定同一设备,很难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