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深圳依托发达的轨道交通网络,在地铁枢纽内盘活闲置空间,打造出一批运动场馆。图为市民在黄木岗地铁站运动馆内的羽毛球场打球。\大公报记者郭若溪摄
11月17日清晨,深圳笔架山体育公园的智慧步道上已是人声鼎沸,不远处的户外智能健身区里,老人孩子正跟着AI健身器材的语音指导锻炼。与此同时,深圳也在地铁站开辟运动场馆以便民健身。
从社区公园到专业场馆,从跨境赛事到日常锻炼,深圳以全运会为契机,正通过“公园+运动”“轨道+体育”“社区+赛事”的创新实践,持续完善“10分钟健身圈”。这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正以更富创意的空间利用、更专业的设施配置、更人性化的服务体验,演绎着“全民享健身 喜迎十五运”的生动图景。\大公报记者 郭若溪
“无需佩戴任何设备,经过‘识别杆’刷脸,就能实时监测步速、消耗热量等数据,还能获得健康指导,比请私教还方便,这刷新了我对深圳公园的认知。”在深居住的港人刘先生是笔架山体育公园的常客,对这里的5G智慧步道、户外智能健身房、AR互动屏等多样化设施赞不绝口。
智慧健身器材 港人可“一键预约”
笔架山体育公园的室外智能健身房24小时免费对外开放,健身设施分为体质测试、热身运动、心肺功能训练等多个板块,功能丰富、难度可选,可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健身需求。 目前,深圳已建成186套室外智能健身器材,这些智能设施分布在全市各个社区,市民出门步行不到10分钟就能找到专业健身场地,“10分钟健身圈”已成为现实 。
港人黄先生每周末北上消费,也会到不同公园锻炼一番,他感慨道:“深圳到处都有免费健身的地方,每次来都能发现新变化,AI健身器材还能实时分析身体健康指标。”为了让港澳同胞更好地参与全民健身,深圳全市400多个体育场馆对港澳居民开放“一键预约”服务,凭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回乡证)即可预约。
盘活地铁站闲置空间 市民赞不绝口
深圳依托发达的轨道交通网络,在地铁枢纽内盘活闲置空间,打造出一批“便捷+专业”兼具的运动场馆,实现地铁出行与运动休闲的无缝衔接。作为全国首个地铁站内运动馆,黄木岗运动馆位于黄木岗枢纽站负一层,总面积约1100平方米,与地铁站台直线距离仅50米,步行3分钟即可抵达。场馆内规划了3片羽毛球场、3片桌球场和1片匹克球场,精准匹配都市人“碎片化时间运动”的核心需求。
“以前健身要专门挤时间,现在下班坐7号线到黄木岗,两分钟就能到球场,比去健身房省了半小时通勤,完美契合上班族作息。”在福田区工作的马女士是这里的常客,她的运动习惯因这个“地铁运动馆”彻底改变。市民李先生对场馆的专业配置赞不绝口。“原以为地铁里的场馆只是‘凑数’,没想到设施比不少传统场馆还专业。羽毛球场铺的是优质专业地胶,减震效果特别好。”数据显示,黄木岗运动馆日均场地预订率持续保持在80%以上。
“地铁枢纽建设中形成的‘边角馀料’空间,以往多处于闲置状态,如今改造为运动场地,既补充了公共健身资源,又实现了市场化运营。”项目负责人介绍,深圳土地资源紧张但运动需求旺盛,而轨道交通网络发达、枢纽人流量大且空间具备挖掘潜力,“黄木岗枢纽汇集7、14、24号线三条线路,总面积约30.09万㎡,正是抓住这些优势,让闲置空间变身便民运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