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深圳赛区20个竞赛场馆中的14个为改造场馆。图为改造后的深圳体育中心体育场观众满座。\受访者供图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不仅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也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大型场馆,深入践行绿色办赛理念。
三个月前,全运会竞赛场馆改造已全面收官,其中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中超过90%为现有场馆升级改造,有效降低办赛成本,实现节俭办赛;同时,所有场馆设计融入太阳能光伏系统、海绵城市技术,实现近零碳排放目标,展现了又一将载入史册的湾区样本。与此同时,此次全运会使用的场馆,将在赛后利用上实现可持续运营。\大公报记者 胡永爱
为落实“简约、安全、绿色、低碳、环保”等要求,广东赛区执委会场馆和信息化部印发了《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广东赛区竞技体育项目场馆建设要求》等6项技术文件,从工程质量安全、体育工艺、无障碍环境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场馆改造建设相关要求进行明确。
一馆一特色 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
深圳赛区20个竞赛场馆中的14个为改造场馆,改造面积占比高达71.3%。广州赛区将分别承接近40%和30%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比赛项目,共使用的30个竞赛场馆全部利用现有场馆进行改造。
这些重焕新生的旧场根据各自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赛事需求,改造后的场馆形成了“一馆一特色”。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在改造中融入了岭南骑楼文化元素,沿街部分拓宽了步行空间,并与周边红色纪念轴线相联通。改造后的深圳市体育中心则全方位展现了深圳特色:在规划上体现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特性,通过地下通廊、空中连廊等立体连接,将传统封闭式的体育建筑转变为与周边城市融为一体的市民体育文化公园;在功能上首创了开合屋盖兼顾移动斗屏的技术方案,超大斗屏可移动切换为双面横屏或四面斗屏。项目搭载的黑科技,都来自于深圳的科技企业。
此次全运会的场馆,不少加装了光伏设施,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深圳龙华文体中心实现了“光伏+储能”的闭环设计,并获得了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场馆入口处,一项创新的能源解决方案正在默默发挥作用。场馆在此巧妙地运用了“分布式光伏系统+储能电站”的组合,通过屋顶和幕墙上的太阳能板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将多余电力储存起来供夜间或阴天使用,从而形成了高效的能源闭环。施工过程中,可再利用、可循环材料占比高达16.9%。这样的设计不仅实现了发电和存储的自给自足,还有力地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位于深圳龙华区的简上体育综合体,是全国首个创新的垂直分布式大型体育场馆,通过创新设计,演绎了一场精彩的“垂直空间魔法”。其采用了“多筒体支承大跨空间桁架结构”,地上五层与地下两层相互衔接,充分利用了地形高差,巧妙解决了场地限制与庞大功能需求的平衡问题;通过最少的建材,创造最大的空间,同时降低了碳排放。
启德场馆持续办赛事 免成“财政包袱”
此次全运会使用的场馆,将在赛后利用上实现可持续运营。香港启德体育园以“多元、智慧、可持续”为理念,设有主场馆、体艺馆及青年运动场三个主要场馆,配套设施还包括运动健康中心、零售馆、美食海湾等。场馆运营方表示,启德体育园将避免成为“财政包袱”,通过持续举办国际赛事、商业活动及文化展览等方式保持活力。
深圳赛区制定了场馆及相关设施赛后再利用计划,保障永久性场馆赛后利用率达100%。如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将场地结合社区绿地公园进行一体建设,专业竞赛级场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深圳赛区唯一新建永久性竞赛场馆为光明国际马术中心,其从选址、设计到赛后的利用,都颇具市场化思维,“未来光明将依托马术中心,面向大湾区,发展马术运动的赛事、培训和文化产业,希望能够为大型体育赛事的赛后场馆运营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深圳市光明区副区长彭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