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在国会公然发表涉台错误言论,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引发中方多部门强烈抗议并采取相应措施。日媒称,中方19日向日方通报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蔡亮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方对日本的一些反制措施,包括多个非禁止性举措,短期难见成效,尚未触及日本要害。如果日方拒不撤回甚至一错再错,中方还有多种反制手段可以使用,可精准打击日本“痛处”。
这位专家指出,实际上中方可以打的“牌”很多,可采取的精准且强硬的反制措施至少有三种以上。首先,在外交层面,可做降级处理。若事态发酵,可效仿立陶宛模式外交降级,召回大使、总领事,仅留代办处理领事保护事务。日方当前也是处处针对驻日本大阪总领事,排斥我外交人员,中方完全可以对日持续开展外交博弈。
物项出口管制 瞄准日本汽车工业
其次,在国际舆论和国际场合层面,中方也有多张牌可打。比如,可在联合国依据《波茨坦公告》重提日本主权范围,明确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的相关界定;可聚焦为琉球原住民人权诉求发声;可在联合国要求对台湾问题进行再界定,台湾问题的本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强调日本相关做法是赤裸裸地妄图分裂中国行径,违反国际法。
第三,在军事层面释放适当军事性震慑信息。此外,可以在经济层面针对日本汽车产业采取有效反制措施,强化重稀土管控等。蔡亮表示,中方应采取一些强硬的能快速看到效果的精准打击手段,要让日本感到“痛”。\大公报记者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