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航空器是整个低空产业链的“枢纽”,而电池性能则是实现高标准低空飞行的关键。目前,在这两个方面,中国都拥有显而易见的优势。比如,从先进的飞控系统、高精度传感器,到碳纤维复合材料,我国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不断夯实低空经济的数字基础。
从“飞起来”迈向“用得上”
与此同时,专家也指出了我国发展低空经济需要进一步克服的短板。“目前来看,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场景普及等方面仍有发展空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研究员刘英举例说,我国航空发动机、高精度传感器进口依赖度仍然较高,低空智联网覆盖率仍然偏低,这些都是中国低空经济从“飞起来”到“用得上”必须跨越的障碍。
“智能和安全将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一体两翼。”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认为,在发展低空经济的关键阶段,安全可控与智联基建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要打造高效安全可靠的低空智联网,赋能低空经济健康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向锦武也公开表示,低空经济的发展将以无人机主导,以低空智联网为保障,要大力开展修“天路”、筑“天网”、造“天车”的智慧低空新基建。
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此间亦撰文指出,中国各地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差异显著,低空经济产业园并非通吃模式。各地应根据自身条件差异化布局,避免一哄而上,区域协同发展是良策。沿海地区可聚焦技术研发和高端制造,内陆地区则可侧重应用推广和培训服务。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如粤港澳大湾区的低空经济共同体,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减少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