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圳持续加码低空经济,千亿产值目标剑指“全球第一城”,未来三年将进入低空经济“基建年”。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市已累计建成各类型低空起降点875个、5G-A通信基站7340个,5G-A通感基站147座。根据《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到2026年底,深圳计划建成低空起降点1200个以上,开通各类低空商业航线1000条以上,直升机、eVTOL起降设施1公里半径覆盖建成区面积比例将突破50%。
未来城市上空穿梭的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它们的“空中车站”该如何科学布局?IDEA低空经济分院的最新研究《面向无人机起降场位置规划的最大覆盖模型和推荐系统》,创新性地提出了“容量受限动态最大覆盖位置问题”(CDMCLP)优化框架,让起降场规划从“凭经验”走向“靠数据”。团队将城市划分为精细的网格,通过分析历史飞行数据,精准捕捉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动态需求。同时,考虑了起降场在同一时间能服务的飞行器数量的“容量上限”。
据介绍,该系统会优先满足每个网格内的飞行需求,确保“家门口”的服务不打烊。当某个区域需求超过起降场容量上限时,系统会智能地将多余需求分配到周边服务范围内的起降场,避免“一地鸡毛”。此外,系统还会记录未被满足的需求来源,指导后续规划决策,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重新定义城市“空间逻辑”
据悉,该研究在深圳龙岗进行了实测验证。经过使用CDMCLP模型优化,总服务缺口减少了38%。当扩展到规划2000个起降场的全城规模时,服务缺口减少了52%,优化效果更加显著。“我们的模型就像一个‘智能大脑’,能帮城市规划者回答:在哪个位置建起降场?建多少个?如何随着城市发展动态调整?”研究团队表示,低空经济不仅是飞行器的技术革命,更是城市空间组织方式的革命。当“空中交通”成为日常,城市的空间逻辑将被重新定义──“距离”不再是直线距离,而是“飞行时间”;“中心”不再是地理中心,而是“网络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