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记者手记/从“月”到“天” 见证航天救援“中国速度”

2025-11-26 05:02: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1月9日,工作人员在对神舟二十二号的供气管路进行吹除作业。

  从11月5日神舟二十号飞船舷窗发现细微裂纹,到11月15日神舟二十号乘组“换船”返回地球,中国仅用10天就完成了首次太空救援;到11月25日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升空对接空间站,中国仅用了20天就为神舟二十一号乘组重新部署了安全可靠的返回载具。过去,国际类似太空应急任务动辄需数月甚至半年以上,中国此次任务令人类的太空应急体系实现从以“月”到以“天”为单位的跨越。

  在国际载人航天史上,应急救援通常被视为“极端预案”,往往受限于发射窗口、人员训练和物资调配等因素,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速轮换”。此次中国太空应急救援的表现,可谓给国际同行“上了一课”。中国载人航天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核心原则。对生命的敬畏,驱动着整个工程体系不断优化冗余设计、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响应效率。从风险发生到新飞船入轨对接仅用20天,意味着中国正式构建起切实可行的“滚动备份、发一备一”的常态化应急机制。

  当前,中国空间站已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未来更多国家的航天员将进入“天宫”,对应急保障也提出更高要求。此次天宫应急任务的成功,不仅为空间站长期安全运行筑牢防线,也为国际航天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中国范式”。中国空间站正以“天”为单位,构建更安全、更可靠的未来。\大公报记者刘凝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