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末,日本战国时代的终结者丰臣秀吉抛出一份令世界震惊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吞并朝鲜,第二步征服大明,第三步称霸印度,最终建立一个以北京为首都的亚洲大帝国。很多人把这看作是丰臣秀吉晚年发疯的呓语,但这其实是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一次完整雏形。虽然这场战争最终被大明轻松粉碎,丰臣秀吉也在绝望中病死,但这颗毒瘤已经深深埋在日本基因里:他们永远在等待下一个周期和时机。
最终,甲午战争爆发,随着《马关条约》签订,日本掠夺辽东半岛和台湾,还有2.3亿両白银战争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日本政府4年的财政总收入,或者日本皇室640年经费总和。日本正是靠着这笔从中国身上吸走的救命血,建立“八幡製铁所”(二战前日本最大官营钢铁厂),完成近代教育普及,并将金本位制确立下来,彻底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从那一刻起日本踩着老师的尸体,成功跻身“列强俱乐部”。
历史用半个世纪的血泪,证明一个冷酷地缘政治铁律:在这个邻居的逻辑闭环里,感化是无效的,实力是唯一的通用语言。当他仰视你时,他是最谦卑的学生,连京都的瓦片都照搬你的设计,而当他俯视你的时候,他是最凶残的恶狼,会毫不犹豫地撕咬昔日的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