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记者 赖振雄柴湾华人永远坟场计劃於第15-16及17-18地段自资兴建两座开放式骨灰安置所,可提供8028个新龛位
【大公报讯】记者朱乐怡报道:公营骨灰龛位供应紧张,柴湾华人永远坟场计劃自资兴建两座开放式骨灰安置所,合共提供约8028个龛位,计劃今年底动工,预计於2020年年底前落成。东区区议员表示,部门应加强交通配套,包括扩阔现有道路,解决每逢春秋二祭上山小巴供不应求的问题。
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向区议会提交文件显示,新龛位在柴湾华人永远坟场内第15至18地段空置的坟台上。安置所不设大堂、写字楼、停车场及化宝设施,採用开放式通风设计并尽量採纳自然光线,所内将禁止燃烧香烛冥镪。项目已取得屋宇署、消防处、地政署、规劃署及运输署批核,食环署亦已於今年2月接获申请。
郭伟强籲加强交通配套
文件又指出,自2017年重阳节开始,春秋二祭期间特别设专线小巴来往坟场,经柴湾连城道下行回程至柴湾港铁站,无需绕经大潭道,减少行车距离和时间,有效增加班次轮转及载客量。但东区区议员兼立法会议员郭伟强表示,小巴一直供不应求,小巴站仍然“排晒大队”。
郭伟强表示,区议会一直要求部门加强交通配套,包括扩阔连城道,以及开放属於天主教华人永远坟场、贯通歌连臣角道和华永会的私家路,但一直未有进展。他认为龛位与房屋一样是刚性需求,区议会“好难反对”,但要求部门加强交通配套,亦呼籲孝子贤孙避免在春秋二祭,尽量选择平日扫墓。
公营骨灰龛位去年的平均轮候时间达46个月,当中根据华人永远坟场管理委员会的重用龛位轮候情况,轮候柴湾坟场龛位的人数达4060人,有指定家族龛位申请人由2010年前轮候至今,即使是没指定的普通龛位,亦有人从2016年轮候至今,网站指未能预计配售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