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南丰纱厂活出前世今生

2019-02-03 03:17: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无名英雄的巨幅肖像墙面雕刻象征着香港上一代奋鬥的回忆,同时向昔日的纺织业工人致敬

  香港近年吹起历史建筑活化风,湾仔、中环和荃湾分别在去年再添活化项目,荃湾南丰纱厂耗资七亿元大改造,半百岁老厂房变身文青蒲点“The Mills”。作为本港首个以纺织业为主题的私人活化项目,“The Mills”除引入餐饮零售等商业活动,最大卖点是延续纱厂曾作为香港纺织业“龙头”的历史内涵,设有香港首间纺织文化艺术中心,并提供培训及投资计劃,支援时尚科技初创企业。南丰纱厂集零售、展览及创业三大元素於一身,是活化项目的新尝试,更可望为私人历史建筑活化探索新出路。/大公报记者 曾敏捷(文、图) 蔡文豪(图)、 部分为南丰纱厂供图

  香港现时有约1200幢已评级历史建筑,当中逾八成是私人业主持有,但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不少业主都视历史建筑头衔为“紧箍咒”,因为拆掉重建,可能会遭千夫所指;若活化保育,如何将保育与商业结合做到可持续发展却成为难题。历史活化项目除了引入餐饮及购物等营商活动,令历史建筑不至沦为“烂屋”,丰富的历史、文化及建筑内涵,是否可以成为历史建筑的卖点,达至项目营运以致文化内涵的可持续发展呢?南丰纱厂可能是一个答案。

  壁画街与美食吸客

  建於六十年代的南丰纱厂历时四年完成活化,去年底正式启用。有半世纪历史的厂房,刻意保留旧物,例如旧厂特有的宽阔楼梯、特大的铁框窗,甚至斑驳的绿墙等,但讲到亮点,非位於六厂的大堂莫属。三层厂房的部分天花及地板拆掉,打通形成一个中空大堂,天花换上玻璃引入自然光,保留下来的建筑亦大量採用玻璃,并在大堂中间加建一条长楼梯直达各层,老旧厂房立即变得型格。

  活化后的南丰纱厂在荃湾工厂区打通了一条“内街”,驳通白田坝街与青山公路。内街左侧墙身由六位艺术家画上了六幅壁画,不仅为这条街打造出一个新气象,更令该处成为纱厂的新景点。

  这裏不但建筑新旧融合,老地方还要变身做文青蒲点。纱厂设纺织文化艺术馆“CHAT六厂”,有常设及期间限定的展览。不过,要吸引港人首要有饮饮食食,纱厂近一半面积属零售餐饮业务名为“南丰店堂”,60个舖位面积由100至3000平方呎不等,採用弹性租金及租期,租户以本地牌子及小企业为主。进驻商户包括地茂馆甜品、蛋糕店Sweet Petite K、咖啡店Coco Espresso等。

  纱厂的历史是卖点,这裏曾经是本港纱线生产量最高的厂房,其创办人陈廷骅因此获誉为“棉纱大王”。活化后的南丰纱厂设“南丰作坊”,集初创公司孵化器、投资基金及工作空间於一身,为做时尚产业(techstyle)的初创公司提供支援。“作坊”设有实验室,备有多项与製衣相关的机器,并与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合作,提供由设计、生产、零售到市场推广的支援。“作坊”亦有投资基金,投放在种子阶段至第二轮募资的techstyle初企。

  留下城市历史内涵

  有别於其他政府活化项目,南丰纱厂似乎正摸索一种新的活化模式,试图将旧建筑丰富的历史变成卖点,达至项目营运以致文化内涵的可持续发展。诚然,南丰纱厂的活化之路是否成功仍是未知数,如何把保育与商业相结合达到可持续发展仍有待探索。但在有份参与“壁画街”创作的本地艺术家曾昭昶(Uncle)看来,历史建筑能为后代留下更丰富的城市历史及内涵,保留重用历史建筑是踏出进步的重要一步。

  “这裏好‘正’,不只是活化后的建筑设计,更重要是这裏有故事……我们的城市可以容纳更多元化的发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