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的27个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在这场 “巴黎和会”中,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提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三项提案竟不被认可,甚至被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而北洋政府竟打算在丧权辱国的“对德和约”上签字。
当年大公报总编辑胡政之远赴巴黎,获取第一手材料。成为现场唯一一名中国记者,令国人第一时间了解谈判进展。胡政之的文章在《大公报》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从报道中看到帝国主义战后分赃的狰狞面目,长期压抑在心头的怒火和爱国热情被瞬间点燃。大公报亦因此成为引爆五四运动的舆论推手。
北大是五四运动发源地
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一首“‘五四’罢课谣”提到:“罢不罢,看北大;北大罢,不罢也罢;北大不罢,罢也不罢”。1919年5月3日晚,北大学生举行大会,号召大家奋起救国,并定出第二天齐集天安门示威等四条办法。翌日,3000多名学生云集天安门,发表了“山东亡,是中国亡矣”的《天安门大会宣言》,激发大批工人及民众在北京遊行示威,抗议北洋政府代表团没有捍卫中国利益,并提出以民主和科学救中国。其后,上海、天津、南京等各地广大工人和民众以罢工、罢课、罢市等方式群起响应,声势极为浩大。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为纪念五四运动,1949年,国家正式确定五月四日为五四青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