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科学新知/有毒新品种“双斑海毛虫”惊现港海

2019-08-28 04:23: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去年夏季起,本港多个泳滩相继出现大量海毛虫,不少泳客被螫后,引致皮肤过敏、灼热等症状。海毛虫肆虐引发市民关注,而含毒素海毛虫的生态和在香港繁衍情况,则是科学家研究的题目。浸会大学的生物学家昨日宣布,其团队於香港水域发现了新品种海毛虫,命名为“双斑海毛虫”,这是全球近百年来第四次发现海毛虫新品种,并已於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大公报记者 黎慧怡

  浸大团队进行海毛虫调查科研,於2012年、2017年和今年分别收集海毛虫的样本,经形态学和基因序列的方法,识别出新品种。浸大生物学家邱建文教授表示,由於新品种海毛虫每个体节都有两个黑点,以一点跟着一点的形式排列,所以将其命名为“双斑海毛虫”。

  去年肆虐品种为“梯斑海毛虫”

  新品种海毛虫的样本在西贡桥咀洲的珊瑚群落沙底收集,虫身呈梭形,长28至39毫米,宽7至14毫米,约有30个体节,特征是背部的中央位置长有独特斑纹。参照一些潜水人士在互联网发放的照片,研究团队相信“双斑海毛虫”还曾於东平洲等香港东部水域出现。今次的发现已发表於国际学术期刊《Zoological Studies》。

  此外,团队还鉴别出去年在香港爆发的海毛虫品种是“梯斑海毛虫”。2018年6月,邱建文教授率10人研究团队,从荃湾两个泳滩和吐露港的浅海水域收集海毛虫样本。

  为了确认牠们的品种,研究团队获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借出“梯斑海毛虫”的原始标本作研究。虽然该标本已失去躯幹的主要部分,不过,根据原始记录和唯一剩下的一隻疣足(小脚),研究团队观察疣足上的刚毛形态,确认他们在香港海毛虫爆发期间收集的标本特征,与早於1868年被发现的“梯斑海毛虫”一致。

  爆发原因无关繁殖期

  去年海毛虫爆发期间,坊间有猜测称其爆发的原因与繁殖有关。经研究,邱建文和他的团队否认了此说法:“虽然我们未找出确切原因,但我们在虫虫的体腔内未发觉生殖产物,即精子或卵子,证明它们的出现与繁殖无关。”

  海毛虫常见於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水生态系统,属“多毛纲”内的“仙虫科”。海毛虫是环节动物,每个体节都长有一对类似小脚的疣足,上面满布刚毛,邱建文提醒,海毛虫的“脚仔”刚毛带有神经毒素,人体皮肤接触后会产生灼热的疼痛感觉,严重时应立即求医。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