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反对派搞了个“遍地开花放映会”,在全港各区播放纪录片《Winter On Fire》(凛冬烈火:乌克兰自由之战),此片纪录了乌克兰2013年冬天发生的一场颜色革命。BBC记者现场访问了一个看完纪录片的年轻女孩,她感动得哭起来,抹着泪眼说:“希望(香港)可以像乌克兰一样有这麼好的结局。”
可惜,那是BBC记者,如果是我,我会问她:“乌克兰有什麼好结局?”
这阵子,反对派的文宣不断把今日香港的“曱甴革命”和乌克兰的颜色革命连结起来。众所周知,香港人都是“标题党”,看个标题、瞥几个镜头、听几段金句、听首浪漫的歌……然后就“挞着”,同气连枝、同声一哭,我们都是乌克兰。
颜色革命真的这麼简单吗?对於乌克兰的起义,我只记得一个故事:“帕申斯基的狙击手”。
2014年2月18日下午3时,乌克兰独立广场附近的示威者拦住了一辆私家车,检查后发现车上藏了一支狙击步枪。反政府领袖帕申斯基闻讯立即赶到,在众目睽睽下坐上该辆被截停的私家车,亲自保护司机离去。
巧合是,在帕申斯基亲自放走持枪者的当天,示威者聚集的广场上就发生了枪击事件,警方和示威者均被不明来历的冷枪射杀,双方引发更激烈衝突,最后26人被杀,当中有四名死者是警察。
半个月后,帕申斯基等人成功夺权,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流亡到俄罗斯,帕申斯基当上总统办公室主任,后来更升至乌克兰国家安全和国防委员会主席。
乌克兰革命成功的转捩点,在於那几记冷枪,当示威者与警察争持不下,你攻我守成了每天死局,找一个神秘人,暗地裏向哪边开几记冷枪,搞出人命,就会激起民愤,火舌一下子就可以燃点起来。
而当天那个“帕申斯基的狙击手”,就是反对派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幕苦情戏,是乌克兰颜色革命流血衝突的始作俑者。
这种冷枪效应,其实我们早见识过,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当时民调落后的陈水扁在最后关头中了一记冷枪,民意立即反弹,结果陈水扁反败为胜。
以古便能鉴今,颜色革命都是一个倒模。当香港的曱甴革命去到樽颈,当特首撤回修例让部分反对者找到下台阶离场,颜色革命的幕后黑手就会使出撒手锏,是真的杀手,他们会躲在暗处放一记冷枪杀一个人,然后挑动群情,继而成功嫁祸。
所以,别以为修例撤回了,一切就会归於平淡,相反,暴力必更激烈,危机将会升级。请记着,这是一场战争,对手不会罢休,冷枪与人命这条方程式,随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