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留住这一刻/渔光•掠影 无意中发现渔光村很靓,惊为天人

2021-04-25 04:23: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单位设有阳台,居民可在半开放环境下阅读和唞气,设计非常贴心。

  又是土地问题!香港住屋需求大,建公屋也要方便、快捷,合乎最大成本效益。结果是,现今的公共屋邨好像倒模,没什麼设计可言。反观昔日的公屋,人性化得多,重视环境与居民的生活的融合。可惜的是,这些特色旧屋邨年华老去,逃不过清拆重建命运。

  约有60年历史的香港仔渔光村,预计在2023年便要清拆。有关注团体就透过文字、相片、手绘建筑图,记低渔光村的特色,以及人情故事,留下一点回忆。/大公报记者 郭恩卓(文) 文澔(图)

  楼名美丽

  屹立山上近60载

  曾获讚誉“名字最美屋邨”的渔光村,依山而建,屹立接近60年。何以吸引年轻一代眼球?“有次去香港仔郊野公园,无意中发现渔光村很靓,惊为天人,点解咁靓㗎?”以社区故事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团体“城市日记”项目负责人黎颖诗博士说。

  於是,黎颖诗便想更深入了解这条屋邨,在南区区议会支持下,展开了“同话渔光村”计劃,希望为这个特色公屋留低一点记录。“渔光村整体都很靓,颜色线条配合得宜。我特别欣赏渔光村的走廊和露台,以及村裏种植了很多树木,充满生气,令居民住得很舒服,很有吸引力。”

  项目另一负责人张琬婷对大公报记者说,渔光村设计很特别,楼宇内採用了中央走廊设计,走廊空间阔大;而且设採光天井,光线十足,空气流通,令居民生活很舒服,“街坊人情味很浓,平日他们会拿果皮出来晒”,的确,邨内处处都见到居民的生活点滴。

  独特渠盖

  如倒转布甸

  阮达祖的设计很细心,小至水渠盖也为居民多花心思。他利用倒模铸铁铸造凸起的水渠盖,置於楼梯转角位,方便排水之余,也考虑到楼宇四周有很多树木,设计像“倒转布甸”的去水渠盖便有隔走树叶的功能,以免渠道淤塞。

  渔民上岸

  五幢楼成聚居地

  渔光村是香港房屋协会发展的第六座屋邨。话说1960年代,政府计劃发展香港仔,但要先解决渔民的居住问题,渔光村就成了渔民上岸落脚地。村内五幢楼宇:白沙楼、顺风楼、海港楼、静海楼和海鸥楼,名字都跟海洋和渔业有关。

  渔光村分两期落成,第一期的白沙楼、顺风楼、海港楼,於1962年入伙;第二期的静海楼和海鸥楼於1965年落成,两期合共提供1110个单位,容纳7077人居住。当时房协因应香港仔低收入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特意兴建较“简约”的海港楼,住户须共用厨房、洗衣房及厕所浴室,租金也较便宜,直至1982年才改建一户一厨厕。

  2018年,房协有意重建渔光村,并推出首个“暂租住屋”过渡性房屋计劃,预计在2023年,渔光村便会分期重建。

  窿窿墙壁

  通风无敌

  1958年,房协委讬著名华人建筑师阮达祖设计渔光村,他巧妙地利用“窿窿墙”设计加强楼宇的通风,即楼梯间的矮墙是由圆形及正方形的石屎通花砖交错而成,通风之外,光线还能透过“窿窿墙”进入楼宇,令梯间给人开扬通爽的感觉。

  光猛走廊

  宽敞舒服

  现今新屋邨追求空间效益,走廊空间愈少愈有效益。渔光村很不同,走廊宽阔,很有空间感,通风和採光都十足,居民可以利用走廊空间活动、种花、晒果皮、挂腊肠等。

  开阔阳台

  写意空间

  公屋虽为基层市民而建,但渔光村的建筑一点也不Hea,完全顾及居民的生活质素。阮达祖特意设计了阳台,让居民享受阳光,同时也方便居民晾晒衣服、种植物、晒果皮。记者见到有居民会在这个开扬空间,替小孩修剪头髮。建筑师的细心,令条邨很人性化。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