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没有东江水,香港不要提发展了,生存都难”

2021-04-26 04:24:21大公报 作者:胡家俊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船湾淡水湖是香港接收东江水面积最大的水库。

  “有水饮真是理所当然吗?”上世纪60年代建成东深供水工程,已经向香港源源不绝地流淌了56年,如今的港人甚至遗忘了曾经的缺水之苦。而对于75岁的“东江水先生”──前水务署署长高赞觉来说,中学时期“四日供水一次”的记忆仍深刻印在脑海中。当年香港出现百年不遇大旱实施制水,他每天要上下楼梯落街搬水,可谓苦不堪言。

  大学毕业后,高赞觉便与东江水结下不解缘,对自己参与过东江水四次大规模扩建改造工程,他形容为:“光荣使命”,并深刻感受到国家对香港同胞的关心和支持,“没有东江水,香港不要提发展了,生存都难。”“国家对香港一直都好照顾”。

  日前,高赞觉在接受大公报记者访问时说,半世纪前的工程技术虽然落后,但东深建设者以人力开山辟路,克服万难“工程好值得做‘时代楷模’”!

  逾万建设者解决重重困难

  1963年香港出现百年不遇的大旱,令一直严重缺水的状态百上加斤,最严重时,数以百万港人四日才获供水四小时。年届75岁的高赞觉忆起当年中学毕业之时,家中由他负责担水,要手携两桶水、走上几层楼梯才能返家,至今历历在目。后来他有机会参与东深供水工程的扩建改造,深刻明白这项工程对改善所有港人生活的重大意义,不可取代。他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反问:“仲唔係光荣使命咩?”

  为改善香港同胞的缺水困境,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东深供水工程应运而生。当年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响应了国家号召参与供水工程,高赞觉从工程师的角度来看,由于技术落后、补给困难,工程非常困难。“啲路好烂,英泥又短缺,开路机又短缺、挖掘机又短缺、压路机又短缺;做工程同打仗一样,最重要係供应链,但万几人喺度,点样食、瞓?要解决种种的问题。”他说。

  当年就连开山辟路、凿洞架桥都主要靠人力。高赞觉说,当时并无压路机压实泥土,工程人员只能用三支木柱砌起支架,透过勾、轮等配件,把石头拉起,再“桩落地”压平路面。整个供水工程延绵数十公里,而且要赶在一年目标内完成,“工程艰巨可想而知。”

  逆向借力引水入深圳水库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由东江引水到深圳水库之初,已体现建设者的精心策划。“当其时当地工程人员真係好聪明,佢想到一个方法,就係喺石马河(东江支流)上面起个闸,然后将水泵上去,再起闸、再泵”。经过八级抽水,在水库最高点借用地心吸力,将水流入深圳水库,提高供水量,“最叻係有人谂到,将河水‘逆天而行’,由低上高,这概念想出来的是天才”。

  东深供水工程一众建设者,日前刚获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高赞觉极为赞同,因为供水工程“係祖国当时好辛苦为香港而做出来的工程,好多人不知道,其实祖国对香港係好关照”。能够参与其中,高赞觉说极感光荣:“我能够参与对香港好重要的工程,觉得係我责任、我使命。”

  “依家的后生仔,一开水龙头就有水,觉得有水饮是理所当然。”但事实上,香港人多年以来喝的是东江水,用的是东江水,东江水早已在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如果无电,可以在发电机入油渣发电;如果无煤气,可以买一罐石油气有排用,但如果无水,可以点攞水?所以水係最重要,保证东江供水对香港更加係好紧要。”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