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油麻地停车场大厦的“汽车捐山窿”属市区独特景象。\运房局图片
有逾60年历史的油麻地停车场大厦,为配合路政署建造中九龙幹线工程,今年三月开始拆卸工程。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昨日发表网志表示,这个停车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独有景象─“汽车捐山窿”,当年因为兴建加士居道天桥而出现,今日为建造中九龙幹线而拆卸,成为大家的回忆。他又指,在闹市中进行工程,建造空间非常狭窄,挑战极大。\大公报记者 戴静文
陈帆在网志表示,“汽车捐山窿”这个景象的由来,要追溯至1972年,当时政府决定扩建油麻地停车场大厦,於原有大楼(即现在的北面大楼)加建两层,并建造新的南面大楼,同时需要兴建加士居道天桥。
不过,当时加士居道天桥的走线设计受油麻地停车场大厦和附近私人物业限制,陈帆说,要解决两个项目共同推展的挑战,路政署和建筑署便想到,在油麻地停车场大厦南面大楼三楼和四楼腾出部分空间,用作道路连接加士居道天桥南北两段,便出现了一幢有行车天桥贯穿的大厦。
加士居道天桥维持开放行车
时至今日,为解决九龙中部东西行的交通挤塞情况,路政署於2017年年底动工兴建中九龙幹线,在规劃阶段,路政署再次面对走线受油麻地停车场大厦、附近私人物业和社区设施限制的挑战。
陈帆表示,为订定走线和安排重置受工程影响的公共设施,路政署举办了多场公众参与活动,并就项目的影响、当区文化和附近设施的保育进行研究。现时的走线,无需收回或迁拆任何私人物业,而受工程影响的油麻地分科诊所(新翼)、玉器小贩市场及油麻地公共图书馆已原区重置,并开放予市民使用。在1923年落成并已列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的前油麻地警署,亦会原址保留。
不过,中九龙幹线包括甘肃街地底一段长约400米的隧道,挖掘工作会影响一段加士居道天桥的地基,因此须拆卸油麻地停车场大厦,以重置该段加士居道天桥。
陈帆指,加士居道天桥平均每日有五万多架次车辆驶过,为减少对市民造成不便,油麻地停车场大厦拆卸期间,加士居道天桥会维持开放行车。为确保天桥结构及行车安全,工程团队在大厦内安装临时支撑,在天桥进出大厦的上方加设钢製保护簷篷,并在大厦外墙设置棚架、防护网、防护栅等保护设施。
地底布满水管电缆等管线
工程现场附近高楼林立,陈帆表示,地底布满水管、电缆等地下公共设施管线,建造空间非常狭窄。而加士居道天桥、甘肃街、庙街、上海街一带路面在施工期间如常开放,工程难度极具挑战。路政署採用建筑信息模拟(BIM)技术,在电脑虚拟环境模拟整个拆卸流程,提早了解和熟习过程中可能面对的挑战。
中九龙幹线连接油麻地和启德,预计於2025年通车,陈帆说,届时可节省约25分鐘行车时间。中九龙幹线连同T2主幹路和将军澳─蓝田隧道组成六号幹线,连接西九龙和将军澳,预计於2026年全面开通,届时由油麻地交汇处前往将军澳市中心只需约12分鐘,较现时大幅节省接近一小时,为市民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