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尹林平女儿忆述东江纵队事迹 “我的父亲参与指挥胜利大营救”

2021-06-08 04:23:38大公报 作者:黎慧怡、实习记者锺怡、萧霖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东江纵队成功北撤后,尹林平(左三)奉命留在广东坚持斗争,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后改称华南分局)副书记,兼任粤赣湘边区党委书记、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图为尹林平带领边纵队行军途中。小图为尹林平1952年摄于广州。

  1941年12月8日,日军侵占香港,大批知名爱国文化精英滞留香港,危在旦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临危受命,把这批文化人秘密转移出日占区,护送他们到大后方,最终成功营救出茅盾、邹韬奋、何香凝等数百名文化人士。而这场无一伤亡的“胜利大营救”,指挥者之一便是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

  谈起父亲当年临危受命指挥营救文化人、冒死参加重庆谈判争取东江纵队的合法地位、到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现年73岁的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香港)会长、尹林平之女尹素明如数家珍。她慨叹道:“共产党这一百年真的十分不易,现在继续为人民利益着想,不忘初心。”

  香港沦陷前夕,尹林平调任中共东江前线特委任书记,兼东江游击总队第三、第五大队政治委员,与曾生、王作尧和杨康华一起,领导秘密营救文化人的艰巨任务。

  停泊游艇的铜锣湾避风塘,是79年前秘密大营救中一批文化人暂时落脚的地方。尹素明说:“当年游击队员们最麻烦的事,就是要找到这批文化人,他们东躲西藏,很难找。”英军投降后,日军到处追捕文化人,甚至在电影院荧幕上贴大字,着梅兰芳、蔡楚生等爱国文化人士到日本宪兵队报到。这批文化人绝大部分不会讲广东话,一旦被日本兵发现便很容易暴露身份,因而他们频繁地搬家,茅盾搬了四次,邹韬奋最后居无定所。

  当年铜锣湾登龙街白天是鱼档,晚上就拆卸下来,有些档主把其中一些床板出租给人夜晚睡觉,居无定所的邹韬奋曾经租过一个床板晚上落脚。游击队员根据情报,晚上在铜锣湾找到邹韬奋,漏夜带他撤退,与其他被找到的文化人集中在避风塘的一条趸船中,一起偷渡到九龙。

  游击队护送 沿路铲除土匪

  到了九龙,怎么把他们撤到安全区呢?尹素明说,当时父亲收到情报,日本人要驱赶几十万难民回大陆,于是尹林平便用一招“草船借箭”,让文化人乔装成难民一齐走,沿路派游击队员带路。这条路线要经过大帽山,当时很多难民把整副身家背在身上,因此引来不少土匪在大帽山东西两边横行;为了完成营救任务,游击队员需提前铲除沿路土匪。

  香港大营救前后持续了100多天,800多名滞港的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神不知鬼不觉地安全撤退,而且无一伤亡。“中国共产党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力量,大家一致对外,出色地完成任务。”

  大营救当中细节鲜为人知。营救行动的前期经费是由周恩来汇给廖承志的。但日本占领香港后,汇钱渠道中断,廖承志亦撤离香港。尹素明忆述,多年后才得知,当年大营救的经费,是由她的父亲向好友王显章借的。王显章是爱国商人,是尹林平在福建工作时认识的好朋友。

  汇钱渠道断 向友借钱营救

  尹素明说,父亲当年向王先生提出借10万港元,并把其大哥、即父亲的长子交由王先生抚养,而王先生就婉拒说:“儿子我就不敢帮你养,怕负不起这个责任,但钱我可以借给你。”于是他如数借出10万元给尹林平,便解决了大营救经费的燃眉之急。据说这笔钱当年可以买下两条街。

  尹素明慨叹,这些共产党员们做事纯粹为了信仰,“向私人借钱为公家工作,我知道后真的很感动。”她还举例说,当年游击总队的司令员曾生也用私人财产参加革命,他卖掉老家的田和地,买来一批武装枪支抗击日军。

  身先士卒 | 尹素明:父品格清廉 影响我一生

  图:日军在青山道沿途设岗搜查过路行人,许多文化人装扮成难民,在游击队员的掩护下与回乡客一起逃离。

  尹林平1908年7月生于江西省兴国县高兴墟茶安仔村尹屋一个贫农家庭,受到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影响,21岁参加了兴国五区沙溪乡农民协会,担任沙溪乡赤卫队大队长,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红军长征和东纵北撤之际,尹林平先后奉命留在福建和广东,坚持敌后武装斗争,是着名的“留守将军”;在抢救中国文化火种的香港大营救中,他是身先士卒的幕后英雄。在长女尹素明的印象中,她的父亲一生清廉正直,去世时没留下一点私人财产。她由衷地说:“爸爸虽然没有留给我们一分钱,但他的品格影响我一生。”

  回忆历史时,尹素明字字铿锵,唯独说到父亲的心境,她平静的语气变得低沉。她说:“后来听爸爸讲:‘虽然重庆谈判有惊无险,但都吓出一身冷汗!’”问及她听到父亲种种惊险时刻,作为女儿会否后怕,尹素明叹了一口气,说:“没得怕了,都时过境迁,但当年两党的斗争真的非常残酷,爸爸在江西那个乡,240个男女壮丁参加革命,最后能还乡的,只有我爸爸一个,所以共产党这一百年来真的不容易!”

  尹素明说,当年在江西留下的红军家属,国民党对他们非常残忍,“听爸爸说,我爷爷一家为了躲避国民党,只能出去流浪,差点饿死。”

  大营救中部分获救文化名人

  图:一九四一年,在香港的部分文化名人及知名人士(从左到右)陈歌辛、瞿白迫、夏衍、丁聪、何香凝、洪遒、廖梦醒、欧阳予倩合影。

  寻找足印 | 救美军义行写成《克尔日记》

  图:尹林平之女尹素明,是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香港)会长。她用六年时间,写下《克尔日记》,记录东江纵队营救美军飞行员的事迹。

  抗战胜利前夕,东江纵队拯救过不少盟军飞行员,美军空军中尉唐纳德.克尔便是其中一位。原本读中医药出身、从事中医药教育的尹素明,作为东江纵队战士的后代,她未想过会与父辈的历史结缘,直至她遇到克尔的后人,克尔的儿子来华寻觅当年父亲的救命恩人。

  1944年2月,克尔中尉在执行任务期间,他的战机在香港被日军击落,他亦不幸中弹受伤,跳伞逃生。落地后被东江纵队的小交通员李石所救。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在敌人严密包围中,带克尔东躲西藏,历尽艰险,最终克尔安全返回美军在广西桂林的基地。

  克尔后人来华寻恩人

  2008年,克尔的儿子受父母所讬,来中国寻找父亲的救命恩人,东江纵队游击队战士。他们辗转找到香港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恰好尹素明和一些研究会成员认识克尔后人想找的老战士,尹素明和研究会成员便穿针引线,带克尔后人当面向老战士或他们的后代当面道谢,并根据克尔当年留下的日记,按图索骥重走克尔当年的逃生路线。

  尹素明忆述,当年克尔后人来华寻恩一事轰动全城,其中一名外国记者揶揄道:“我们西方人,好注重感恩,而你们中国人,却好容易忘记自己国家的历史。”这番话激起了尹素明研究历史的斗志,她下定决心,好好总结父辈历史,尤其是香港抗日的历史。她说:“很少有人知道香港曾经有这么艰苦的抗战,作为战士后代不去总结,还有谁去做?”

  她用六年时间,与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的成员寻找历史足印。2015年这本东江纵队营救美军飞行员的实录《克尔日记》终于出版。

  争取地位 | 赴渝展示战绩 维护东纵地位

  1943年12月2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正式成立,尹林平任政治委员,曾生任司令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杨康华为政治部主任。东江纵队是华南抗日游击队六支部队中,力量最强的一支。

  重庆谈判时,国民党不承认华南有共产党的游击队,完全抹杀东江纵队抗战伟绩。尹素明说,周恩来发电报给她的父亲,要求尹林平向国民党讲清楚东江纵队的战绩,为部队争取合法地位,尹林平于是秘密飞往重庆。

  尹素明说,听母亲转述,父亲当时化妆成商人上机,顺利抵达重庆。其后周恩来召开了两次记者招待会,尹林平图文并茂地展示东江纵队的战绩,包括营救民主人士、文化名人、国际友人,特别是八个美国飞行员信息,把他们的姓名、军阶、在何地服役等资料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原本在东江纵队北撤问题上左右摇摆的美国,证实事情原委后便立场鲜明地指出:“救了我们那么多飞行员的英雄部队,怎么可以让他们消失呢?”东江纵队最终顺利北撤。

  铭记历史 | “爱国教育应注重实地考察”

  图:当年东江游击队曾在十八乡组织营救活动,获救的爱国人士和文化名人,由此渡过深圳河逃避日军追捕。

  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尹素明表示,本港不少现成的历史文物资源未被好好运用到历史教育中,例如抗战时期发动游击战的地点,应好好规划,让后人“有得讲、有得睇、有得行”,从而将当年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铭记心中。

  近年有学者与爱国团体共同研究香港抗战遗址,初步拟定三条抗战文物径的计划,其中第一条为沙头角抗战文物径。有份参与计划的尹素明透露,沙头角抗战文物径的起点是抗战第一家罗家大屋纪念馆,办展览时发现,可以将周围几个有抗战痕迹的地点串连成抗日行山径。

  尹素明表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用各种各样灵活的形式,实实在在地告诉别人这里发生的故事,比如合理利用好本地素材,以文物径的方式向大众诉说历史,这样会比照本宣科的效果更好。她与团队正编写《带您寻踪抗日游击队香江足迹》,为行山人士提供指引,铭记这段反法西斯历史。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