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交通问题探究❻/调整三隧收费 纾红隧塞爆

2021-10-05 04:27:4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长年累月积存的交通挤塞问题,令市民叫苦连天,《大公报》近日刊出系列报道,探讨本港交通挤塞成因。现时往来港岛区与九龙之间,有三条过海隧道可以选择,包括西区海底隧道、红磡海底隧道及东区海底隧道,但因三条隧道的收费差距颇大,直接影响隧道使用量,导致交通流量分布不均引发挤塞,其中红隧可说是人尽皆知的塞车重灾区。

  多名专家及学者不约而同指出,三隧分流可有效纾缓交通挤塞,希望政府重视基层市民生活,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下决心解决问题。\大公报记者 黄浩辉(文) 突发组(图)

  《大公报》日前接获读者投诉,指红隧是三条过海隧道中最为挤塞的隧道,其次是东隧,令驾驶者每天饱受塞车之苦。大公报记者于早上返工及黄昏放工的繁忙时段,实地前往红隧天桥了解驾驶者的过海情况,发现挤塞问题的确非常严重。由理工大学对开前往红隧入口的路段,等候排队入隧道的时间往往至少要20分钟,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更加需时半小时或以上。事实上,本港道路网四通八达,但三条过海隧道的收费因差距颇大,导致交通流量分布不均,最终令道路网不能发挥最佳的分流作用。

  政府2019年撤回方案

  三条过海隧道未能充分发挥分流作用,其实早已有人提出质疑,而2019年政府提出的“三隧分流方案”因未能释除“三隧齐塞”的疑虑,未能在立法会获得足够的支持而撤回,以致未能用尽道路系统的承载力,亦未有提出更为妥善调控车流的新方案。在未有兴建新跨海隧道计划前,政府实在应积极寻求更多方案,以改善隧道的可容量。香港汽车会会长李耀培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政府以往因东隧和西隧未收回主导权,对三隧分流只采取“拖字诀”,但现时东隧已收回,加上自2019年开通中环及湾仔绕道后,着实纾缓了来往中环、湾仔及东隧的交通挤塞情况。中湾绕道的功效之一,就是令三隧分流的功效得以发挥。

  李耀培续指,政府若能令红隧、东隧及西隧分流,足以纾缓三隧的总承载力。他希望政府未来推行政策时要有“决心”及“落到地”,不要再继续拖字诀态度,必须重视基层市民的生活难处,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

  倡非繁忙时段免收费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系主任林兴强教授接受《大公报》访问时指出,三隧若然调整收费,是可以平衡三隧的车流量,但亦可能因过海不再塞车,反而吸引更多人加入驾驶行列,长远来说变相造成“三隧齐塞”。

  林兴强建议可参考“用者自付”原则,实行电子道路收费,例如车辆在繁忙时段使用三条过海隧道,便需要付费,相反在非繁忙时段则免费。他补充,电子收费是一项使用限制措施,目的不是为收费而收费,而应是“塞车就收钱,唔塞就唔使收”,鼓励驾驶人士规划行程,能够多在非繁忙时段才过海,纾缓三隧塞车时段的车流量。

  配合中湾绕道有效分流

  香港运输研究学会资深会员熊永达亦赞成三隧分流的方案,更形容中环及湾仔绕道通车是实施三隧分流的好契机。他指出,如果方案获得通过,中湾绕道有助分流两成的车流,令车流选择多用西隧,降低东隧及红隧的交通挤塞问题。他期待,立法会可通过有关方案,以改善现时的交通挤塞问题。

  总括而言,过去十年期间,有效私家车牌照数目由2008年的424393个,增长至2019年的624990个,数目增长多达20万,增幅为47%。红隧经常严重交通挤塞,不单止因收费便宜,最大原因是地理因素影响,当中包括一号干线窝打老道等旧式路口设计,拖慢交通流量。要根治一号干线和九龙市中心挤塞问题,兴建中九龙干线及扩阔加士居道天桥为首要任务。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