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社区组织协会于最近两个月访问调查190名60岁以上居住环境恶劣的长者,当中43%受访者依靠综援生活。
轮候公屋多年,不少长者希望通过体恤安置计划加快上楼,没想到申请此计划要“过五关斩六将”,还要鬥长命。有长者在社工转介的第一关就“卡住”,社区组织协会建议放宽体恤安置额的审批标准。
66岁的郑先生与太太住在板间房,月租5000元,他患有血癌,需定期做化疗及标靶治疗,太太左眼完全失明,二人行上在四楼的住所,随时要花半小时。轮候公屋近三年,他们曾申请体恤安置,希望加快上楼,但困难重重,“我们轮候时间不够三年,各种津贴都无份,想要体恤安置,又话要试过社会性房屋不行才可以考虑!”
体恤安置的申请人需要由个案社工推荐,单位主管、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福利署地区福利专员三重批核,最后交由房署决定结果。申请人须经评估证实有社会或医疗因素,过程需要医生推荐信。住在深水埗唐九楼的曹伯伯曾申请体恤安置,但社工不给推荐信。社协调查显示,高达九成的体弱长者不知道可以申请体恤安置。社协副主任施丽珊建议,应放宽体恤安置额审批标准,当申请人不满意审批结果时,亦可以循中央上诉机制,覆检个案。\大公报记者王亚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