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挣紮求存再求传 “紮作不是迷信,是传统!”

2021-12-26 04:25:4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制作大型紮作需要很大的空间,冒卓祺要把“工作室”搬到路边。\大公报记者 贺仁摄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死寂的遗产’,它是有生命力的。”过去数十年,“文化遗产”的定义不再局限于文物藏品及法定古蹟,还包括传统的承袭、生活的模式,但有多少市民有感非遗是我们的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属于表演者?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新的环境下,能否推动香港非遗项目的发展,甚至令非遗起死回生?大公报记者走访多位学者及非遗传承人,探究属于我们的非遗。

  复活非遗【紮作】/说起纸扎,总会给人刻板印象,是做白事吗?是香烛店的“招牌”?“紮作不是迷信,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紮作技艺虽然在2017年已被列入首批“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惟后继无人,还掌握紮作技艺的师傅全港不足30人。

  昔日百家争鸣,每个紮作师傅都有自己的绝活,同样的紮作,一百个师傅就有一百种样式,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但如斯好风光,俱往矣。入行三十年的冒卓祺慨叹,“在市民眼里,这不是艺术品。你花100小时造一个灯笼,其他人可能觉得只值100元,连最低工资都无。”\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

  “欸!这个你不懂吧?大士王是盂兰盆节中会用的神像,不是纸扎公仔!”冒师傅在路边一边忙着制作大士王像,一边向小记“投诉”大众对传统的误解。紮作在传统节日庆典和民间宗教仪式中经常亮相,“以前没有什么科技产品,你想到的,无论是用的还是看的,全部可以紮出来。”

  紮作离不开四个基础步骤──紮、扑、写、装。“四个步骤千变万化!”说着,说着,冒卓祺回忆起广府派的紮作技艺师傅──关多先生,“一样的四个步骤,关师傅紮纸人的细节真是无人可及,尤其是女性,他紮出来婀娜多姿,即使是拿来烧的,都不会随随便便,在他之后我再也没有看到其他师傅能做到这种水准。”

  “以前要求师傅教我,现在想教都未必有人学……”

  紮作在50、60年代最鼎盛,百家争鸣,正正是因为每一个师傅都有自己的绝活,不外传,同样是制作大士王,一百个师傅就有一百种样式,有的面目更见狰狞,有的体型更壮,有的则注重细节,各有千秋,绝不相同。但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模式的转变,制作需时的纸扎技艺渐渐式微,也被刻上迷信、守旧的形象。冒卓祺估计现在香港的紮作技艺师傅不足30人,“以前要求师傅教我,现在想教都未必有人学……”

  冒卓祺19岁入行,在业内打滚近30年,如今在元朗大桥街市一处隐蔽的小店继续创作。“香港的手工不值钱,特别是社会观念的约定俗成,人们不愿意欣赏紮作。”他指着一个两米长的纸扎兔子灯笼,这个灯笼他花了两周才完成,但卖出去时都不敢开价,“因为在大众眼里,它不是艺术品,只是个纸糊。你花100小时做一个灯笼,他可能觉得只值100元,时薪确实连最低工资都不够。”

  为了推广紮作技艺,冒卓祺除了到学校开班,平日对路过驻足观看的小孩子,他都会取出竹篾耐心教导,只希望社会大众能够了解紮作的艺术价值,而不是指着作品就只懂叫“纸扎公仔”。现代人受西方文化影响,对紮作留下了非常错误的误解,认为紮作只关系祭祀、迷信、鬼神,然后拒绝接受这种传统文化。“中秋的灯笼,重阳的纸龙舟,甚至是元宵的花灯,这些都不是迷信,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祭祀只是其中一部分!”冒卓祺表示,紮作最能展示中国人的创作力,“以前的人,没有的东西就紮出来。庆典要有神作伴,就紮个神出来;想祭祀时有食物给祖先吃,就紮食物出来;想自己的招牌更抢眼,就紮一个红红花花的广告牌……”

  政府近年为保育非遗确实有下过功夫,但成效不彰。冒卓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在2019年推出“社区主导项目”,资助申请人推广和延续非遗在社区的发展。但申请程序非常繁复,而他得到的二十多万元资助,仅够开一个约100小时的课。

  “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冒卓祺非常期待,“如果政府更重视非遗,也许是非遗起死回生的一次重要契机。”除了发展前景、社会对行业的误解外,冒卓祺认为传承紮作技艺最大的挑战就是存放空间不足。“就一个盂兰节摆放的大士王,就已经三米高,即使分拆了,一般店舖也难以存放。”冒卓祺要在路边制作,特别是狮头及麒麟等大型作品时,待在路边更长时间,日晒雨淋、风尘仆仆。

  “不会要求下一代以此为职业,毕竟他看到我做了大半辈,做了什么”

  “最需要政府给我一个空间,工厦、荒废学校都得。非遗要赚钱生存已经不容易,租金压力占了最大部分。”冒卓祺希望,政府能够按不同非遗项目的需要提供协助,让他们不至霎时重生,至少生存得轻松一点。

  最后小记问冒师傅,会将技艺传给下一代吗?他思考良久,“会教吧,但不会要求他以此为职业,毕竟他看到爸爸传承了大半辈,做到了什么……”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