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南音表演者就是靠唱故事,间中插一些说的部分,让老百姓都听得懂。\受访者供图
“不要误会!南音不是粤剧,两样嘢嚟!”不懂戏曲的,对南音确实陌生,甚至把它与粤剧混为一谈。资深南音表演者阮兆辉表示,南音是独立的戏曲类说唱体系,相对粤剧的花哨动作及夺目角色,南音简朴,一个人、一块拍板、一张筝唱故事,间中加插说的部分,让老百姓都听得懂。
“等我们这一辈人都走了,这文化真的会消失。”南音这种广东话说唱表演,在二十世纪初,曾是香港的标志。但发展至今,香港的资深南音表演者不出五人。当年轻一辈连南音二字都不曾听说,又如何“声声”不息传承下去?南音,何处觅知音?\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文) 凯杨 梁坚(图)
南音在二十世纪初曾是香港最流行的娱乐,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就是来自南音的名曲《客途秋恨》的首句。南音分成“老举南音”、“地水南音”、“戏曲南音”三类。昔日社会大众没有太多娱乐,粤剧还未盛行,茶楼、妓院、烟馆等会邀请南音表演者表演作招徕,可谓“处处有南音”。而说唱内容多会结合时事、奇闻,“由于南音唱的大都是一些淒凉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共鸣。”资深南音表演者阮兆辉指出,香港三十年代起全面禁娼、禁烟馆,老举南音及地水南音便相继消失,现时香港仅剩下戏曲南音。
香港的南音资深表演者不出五人,而且都年过六旬,是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等我们这一辈人都走了,这个文化就真的会消失了。”阮兆辉表示,自从有了电台,西方流行音乐渐渐取代了南音,加上政府没有落力支持南音发展,以致很多人别说看,连南音二字都不曾听说。
“大众对非遗几乎没有参与,觉得与自己无关。”
研究南音超过40年的阮兆辉表示,有看过年轻人打着南音的旗号表演,感觉他们急于求成,最后要么就是半途而废,要么就是学得皮毛就急着赚钱,表演起来不堪入目。南音这种表演技艺,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学到精髓,“首先要清楚南音的词是什么意思,不靠表演,光靠唱便要带出那种淒凉,不是学一两天就能掌握。”
阮兆辉认为,要传承南音,最重要是设立传承人的制度。阮兆辉认为南音技艺的社会地位不高,多数人认为表演者只是卖唱戏子,以致没有人愿意传承这项技艺,“与日本人不一样,香港人看非遗,看完就算,觉得非遗是属于表演者‘他们’的东西,不属于香港人或‘我们’的,这是本地文化教育的不足之处。”
阮兆辉曾在日本拍节目,刚好赶上了鹿儿岛的小原祭,街上有近两万名舞者,场面非常热闹。当中有一群人抬着一个台,上面敲打着太鼓的赤膊男子竟然就是他们的市长,阮兆辉非常惊讶。
小原祭结束后,阮兆辉邀请表演者聊天,原来这些赤膊打鼓的男子,许多都是医生、律师,为什么他们愿意赤膊在街上打鼓?“他们说‘因为这些文化是我们的东西,一起去做不是理所当然的吗?’香港就是差在这里,政府、社会大众对非遗几乎没有任何参与,觉得非遗是传统、与大家无关系的。谁见过医生律师舞龙舞狮?谁见过官员唱一曲南音?”阮兆辉认为,要令南音活下去,最直接的方法,是让社会大众认同它的价值。
首先从设立传承人开始,艺以人传,由传承人专注将相关技艺传开去,不单是推广,还要教授。阮兆辉说,传承人制度的设立非常紧急,会唱南音的人已经不多了,万一再过几年,这些老师傅不在了,这个遗产将成为历史。
“南音唱的内容是悲凉的,但台下观众竟有讲有笑。”
政府支援南音的措施,都是拨款办活动为主,阮兆辉认为,这种模式出来的南音表演,难以传承文化及提高社会认知,是资源错配,而最近一次大型南音活动,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亦有团体申请资助后,举办的活动需要向公众免费派票,结果到场的市民,超过一半都是不懂欣赏南音的,“南音唱的内容是非常悲凉的,但台下观众竟有讲有笑,甚至有人是为了免费凉冷气。”说是传承南音,阮兆辉认为政府像在训练人写计划书申请拨款。
阮兆辉指出,一个健康的行业,不一定靠政府给钱才能生存,只靠资助生存治标不治本,如喝毒药解渴。长远而言,还是需要从教育着手,最起码要培养一群懂得欣赏南音的人。因此他举办多个儿童南音班及大学南音班,希望可以从小培训人才。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此契机下,政府考虑成立文化局,对此阮兆辉非常赞同,“我相信有一个专门为文化存在的部门很重要,有助提升非遗文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