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政坛新气象──新议员专访/姚柏良:义教带我走上政途

2022-02-05 04:24: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学时就积极推动香港大学生与内地大学生的交流,毕业后又曾担任区议员,扎根社区长达十一年,旅游界立法会议员姚柏良从年轻时就十分关心社会,但走上“政途”却纯属“意外”,“是义教带我走上从政之路”。

  姚柏良近日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作为立法会议员不单要为业界解困,更要承担起为全港市民服务,改善民生,促进香港繁荣稳定的责任,希望能够与全体议员同心合力,共创香港美好的明天!/大公报记者 义昊(文) 蔡文豪(图)

  凡事要作理性分析,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不须怕人閒话。

  若香港大学生对内地一无所知,又该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呢?

  姚柏良少年时来到香港定居,就读于旺角劳工子弟学校(今创知中学),在校期间深受老师们热爱祖国、关心社群的特质所感染,当他1994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后,即使大学期间课业繁忙,但他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担任香港青年大专学生协会主席,并积极推动香港大学生与内地大学生的交流活动,鼓励两地青年相互了解。

  毋惧抹黑

  读大学筹组北上交流

  1995年,姚柏良组织了与西安交通大学的交流活动。当时正值回归前夕,然而香港的大专学界一度抗拒与内地的交往和接触,因此活动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士贴上了负面标签,将去内地交流抹黑为“政治表态”,没有意义。姚柏良对此反驳道:“凡事要作理性分析,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不须怕人閒话。若香港大学生对内地一无所知,又该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呢?”在他与一班志同道合好友的坚持下,交流团活动得以顺利开展。香港交流团先行北上前往西安,内地学生再利用暑假南下香港。

  姚柏良直言,那次交流对两地的学生都有很大的触动和影响,他在活动中结识了不少精英,且他们至今仍然保持联系。全情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令姚柏良受益匪浅,所得的经历和经验以及社会网络是金钱所买不到的,视野开阔,对日后的就业和人生规划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毕业后,姚柏良依然热心青年工作。2003年初,他参加了观塘民联会组织的义教活动,为平田邨追不上本港课程的新移民和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功课辅导。他根据学生们的年级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约10名学生,他和其他参加义教的成员,为学生解答家课上的疑难。不少家长大赞义教行动很实际,既让孩子学到知识,也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很多街坊都让子女参加补习。

  正当补习班开展得很顺利时,突如其来的沙士疫情来袭,全港学校停课,补习班也被迫叫停。当时姚柏良十分担心学生的学习进度受到影响,遂想出“停课不停学”,与其他成员变招义教,日日坚持向学生打电话问功课。

  那一年,姚柏良为屋邨内逾百名中小学生提供辅导,这段经历使他与街坊们建立深厚的感情,更为他的从政之路埋下伏线。“我在大学时就非常想服务社会,但当时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从政,正是在平田邨居民的鼓励下,我就尝试竞选区议员。”

  2008年,姚柏良当选成为观塘区议会平田区议员,他细心观察,着重改善社区内“出行难”的问题。平田邨有一座大厦位于岩石之上,居民若要前往此处需要搭乘三段扶手电梯,但电梯时常故障,居民为此经常需要爬楼梯,对于长者非常不便。“最怕中间一段坏了,长者上到中间才发现,不知该上该落。”姚柏良随后向房屋署争取在屋邨内加建升降机,方便长者及残障人士出行。

  服务坊众

  十年心力争取平田径

  平田径是姚柏良担任区议员期间的另一个“杰作”。“这是我十年的心血!”他介绍,屋邨内不少学生在油塘读书,过去来往学校只能通过启田道“兜大圈”。他从2009年便开始争取修筑一条连接屋邨与蓝田回旋处的行人径,并最后在2019年投入落成,令学生可以步行上学,居民也能够徒步往油塘港铁站或东区海底隧道巴士转乘站,毋须担心塞车。

  去年12月,姚柏良当选成为第七届立法会议员。记者问他感受是否不一样,他说,“区议员与立法会议员都为市民服务,但区议员的责任是为街坊排忧解难,立法会议员要监督政府施政,推动政府推出好的政策,令市民安居乐业”。对于未来四年,他心里早有规划与目标,除以谦卑的心态,用心聆听各方意见外,还要更宏观地看待旅业发展、更具体地梳理问题、更贴地地为业界做实事,为旅游业和香港的未来努力。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