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谨言慎行/《行为指引》提醒法官慎用社媒

2022-05-17 04:23: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司法机构昨日发表2022《法官行为指引》,提醒法官注意言行和谨慎使用社交媒体。图为今年一月举行的法律年度开启典礼。

  司法机构昨日发表2022《法官行为指引》(指引),这是自2004年首度发表后,18年以来首次修订。当中提及,法官应避免向传媒发表意见,即使匿名亦然,面对传媒查询,应转交法院领导处理。法院领导一般会交由司法机构的新闻及公共关系组跟进。指引亦提醒法官,应留意使用社交媒体的风险。\大公报记者 义昊

  最新版本的指引加入多项修订,包括法官应用社交媒体要注意事项。指引列明,司法机构容许法官在其私人事务上使用社交媒体,但特别提醒法官,应留意社交媒体所带来的风险,并谨慎行事,如透过社交媒体发布的资讯,有可能即时被大量人士阅览,而且容易被搜寻、检索和传发,甚或永久保留于互联网。另应合理谨慎,确保自己或至亲和挚友,不会不必要地公开自己的个人或联络详情或私人生活资料。

遭“起底”应请示法院领导

  指引还表明,法官应避免在社交媒体评论案件、法律议题、诉讼人、证人或律师。另应格外审慎将任何人士、团体或单位“加为朋友”、“赞好”或“追踪”,或以其他网上或社交媒体方式联系,特别是当有关联系可能会削弱外界对法官公正审理案件的观感,或破坏公众对整体司法机构的信心。

  指引亦有提及法官要紧记保障与讼人及第三方私隐的合法权益,并要格外小心避免不必要地公开这些人士的私人资料。此外,就近年互联网出现的“起底”情况,网上亦有辱骂法官或针对法官的“起底”行为,若法官遇上这种情况,应避免直接回应,及如情况合适,应请示法院领导。

避参与争议活动及政策推广

  至于法官在法庭以外的专业活动,指引指出,若与会议主办方或书籍作者等所涉及的人士,可能会引起争议,法官应小心避免予人与之有联系的观感;另应避免在法庭以外就具争议的议题发表意见,及避免参与某项具争议活动或政策推广。

  《法官行为指引》于2002年开始制定,在2004年首度发表。有见审理案件涉及的情况愈趋复杂,公众对法官和司法人员履行职责方面亦愈见关注,司法机构认为,在秉承2004年订下有关法官行为的指导原则下,现时是合适时候检讨和更新指引。

  终审法院首席法官张举能深信新版指引将继续为法官和司法人员提供有用指导,以维持至高的行为标准,让公众更深入了解司法工作以及法官和司法人员的严格规范。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