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众多巴士迷在太子道天桥下等待巴士经过,拍摄靓相。右图:湾仔海滨长廊成为巴士迷经常聚集交流、玩遥控巴士的热点。
大家可有发现,每逢周末或公众假期,总有一班人状似狗仔队,带着相机在马路旁的草丛、行车天桥底、巴士站等地方“埋伏”,如影迷追星般追着巴士拍摄。这班“追巴族”为拍摄明星巴士,何解不畏寒暑守候?
“巴士风雨不改陪伴我成长,好亲切,有说不出的魅力,有锲而不舍的狮子山精神!”一名巴士迷感性说道。在众多巴士迷中,大公报记者归纳出三大另类巴士迷,除了上述“追巴族”,还有爱上引擎声音的“巴机迷”,以及将退役巴士复修复活的“巴主”!\大公报记者 苏荣 盛德文(文) 卢刚昌(图)
巴士迷在世界各地一直存在,九十年代互联网开始普及,本港的巴士迷在网上互通消息,交流巴士型号和知识之外,还会经常交换行程资讯,不时相约在巴士出没的特定地点,为心仪的巴士留倩影。
巴士迷可分三大类,先是专门拍摄车身广告的一群“追巴族”,他们抵着日晒雨淋的天气,背着有相当重量的相机在路旁等候,为求捕捉有新广告亮相、第一转出车的巴士,拍摄后便会放上社交平台公诸同好,这类巴士迷近年非常常见。除了不同品牌会在巴士车身卖广告外,还有不同艺人后援会替偶像做巴士车身广告,不但巴士迷会影相,市民都会望多两眼。
对巴士型号构造瞭如指掌
另一类巴士迷是专门留意不同巴士型号,他们对巴士的构造十分清楚,例如每款巴士的座位分布,车身长度,出厂年份,高低地台和引擎的分别,每当有巴士退役,这班巴士迷都会前往送别,近月开始服务市民的电动巴士亦已备受关注。
还有一类巴士迷专注于巴士发出的声音,在坐车过程中享受引擎声,亦会买专业的录音仪器录低引擎声,与巴士迷分享和讨论。
由于近年巴士广告、车款陆续更新,巴士迷人数明显增多,有人使用手机拍摄,有人会带上数万元的专业相机,当各自有不同意见时,甚至发生争执。2017和2018年曾有巴士迷因争位影相而大打出手,最终需报警求助。
这类巴士迷,往往藏身在行车线与行车线之间的花槽,有的为求有利位置拍摄,在没有行人过路处时,甚至走到马路旁的石壆上拍照。
日前一个周末,在中午的烈日下,大公报记者在九龙区的太子道东一条不应有行人的行车天桥底,发现聚集了13名正在守候拍摄的巴士迷。据悉,当日众车迷正为拍摄一位女团成员的生日应援巴士。
在启业村外的观塘道,头顶烈日的巴士迷朱先生向记者细述对巴士的“情意结”,有逾十年影巴士经验的他,由以前爱影巴士,到现在凡有特别的车辆都会拍下。
爱影巴士车身广告
朱先生最爱影巴士的车身广告,采访期间,刚好有一辆偶像生日的应援巴士经过,朱先生即时致电通知在下站等候的车友,“这辆巴士昨日虽然已拍摄了,但互通消息并告诉其他车迷,是巴士迷的职责。”
对于巴士迷常被人误认过分沉迷追踪巴士,导致荒废了巴士以外的事情,朱先生马上补充道,“我平日都係照常返工放工,係放假无事做先会出嚟影相。一般由下午影到傍晚,因为我并非用专业相机,现在都是用二手价买的四千元普通相机拍摄,因为夜晚影的效果不是太靓,所以选在日间来拍。”
以前朱先生会选一些特别喜爱的巴士相晒出来收藏,但现在只会翻看旧相重温,较特别的照片才会放上社交平台与人分享。
烈日当空,酷暑难耐,访问短短10分锺,记者已大汗淋漓,但目不转睛盯着巴士车来车往的朱先生,却自得其乐地说:“心静自然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