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讯】随着全球碳排放增加,海洋酸化的速度亦不断加快,长远将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香港教育大学参与的一项国际研究发现,一种在海洋生态系统扮演极重要角色的浮游生物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可应对海洋酸化。有关研究最近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发表。
为集中探讨海洋酸化对浮游生物繁殖能力的影响,教大联同韩国、内地以及美国共七名学者,展开一项为期两年的研究。其中,教大科学与环境学系顾问(环境科学)胡绍燊负责研究浮游生物基因表达的改变,对它们在现实环境中有何影响。
桡足类动物是海洋最丰富的浮游生物之一,并于食物链中扮演关键角色。团队选定桡足类动物为研究对象,把它们放置在不同酸碱值的海水中生长及繁殖,模拟逐渐变酸的海洋,分别为pH值8.0、7.7及7.3。
研究发现,海洋酸化的确会令第一代和第二代桡足类动物的繁殖数目减少,并令雌性比例下降,但情况持续至第三代便有所改善,显示桡足类动物具有自我修复机制,以应对海洋环境变酸。
胡绍燊解释,主要是由于与生殖能力相关的基因区域发生了表观遗传变化,使之能因应环境变化而进行调适。是次研究意味其他物种亦可能透过同样机制,适应不同环境变化,为今后科研提供一个全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