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律政司司长的岗位,资深大律师郑若骅现在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兼职教授,回到清华重新主持自己所创的国际仲裁和争端解决项目。
国际仲裁和争端解决,是香港所长,也是国家所需。郑若骅说,香港可以运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帮助内地企业“走出去”。而大湾区内仲裁机构的协作,也可以帮助大湾区的发展,“把大湾区的案子留在大湾区。”
郑若骅表示,希望继续推动香港法律界关注国际法的发展,并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法的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大公报记者 黄钇淼(文) 林少权(图)
“有说法是我离开政府之后到清华教书,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郑若骅说,她2011年开始就在清华讲授“普通法精要”课程。当时她还是私人执业的大律师,直到2017年加入政府,才辞去清华大学的教职。“准确来说,我是‘回’到清华。”郑若骅笑着说。
2012年起,郑若骅在清华主持一个国际仲裁和争端解决的教学项目。“因为其实当时内地是没有一个系统化的课程去教国际仲裁或者怎样做争端解决,譬如WTO(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这个课程的学生,我也会安排他们来香港实习。”由香港的法律执业者在国家的最高学府之一讲授有关课程,香港在国际仲裁和争端解决方面有何独特优势?
港拥“一国两制三法域”优势
在国际仲裁中,签订合约的双方要在合同中选择“准据法”,即适用何地的法律。郑若骅说,如果中资机构和外资机构在大湾区内做生意,外资企业就有机会说,我们不如用英国法律、或者新加坡法律。“这种情况,我就会说,不如考虑用香港法律。”
郑若骅补充说,对于外资来说,香港法律属于普通法系,会更好接受。而对于中资来说,选择一种中国法律,显然也比选择英国法律更好。“香港法律都是中国法律的一种,这就是我们‘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独特优势。”
选择香港法律,就要向香港律师寻求法律意见,香港的律师行就有了生意。但郑若骅说,她会希望从更高的层次看这个问题。“香港法律可以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她说,通过香港法律,可以帮助内地机构了解国际上的其他法律如何运作,与国际接轨。
经贸发展愈迅速 仲裁案会愈多
“这也是国家政策。”郑若骅介绍,国家重点发展的几个仲裁中心,有北京、上海、海南,以及大湾区。“这都是国家经济的重点区域,所以在大湾区这里,我们香港要扎根好,要和大湾区其他仲裁机构保持联络,然后发挥协同效应。”
区域内广州、深圳、东莞的仲裁机构都发展得很好。“有的人会担心,这么多机构,生意够不够分?(不够分)这是不会的。”郑若骅认为,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发生争议的机会就会愈高,案子就会愈多。
“香港的律师可到广州去做案子,广州的律师也可到香港做案子,所以这是双向的交流。但大湾区的企业可以看到,在大湾区内部都有这么多选择了,不用去英国仲裁,不用去新加坡仲裁。这对大湾区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正面的方向,我希望可以把大湾区的案子留在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