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舢舨旅游仍然是香港仔的特有项目,然而兴旺情况已远远不及当年的全盛期。\大公报记者林少权摄
舢舨船是香港仔避风塘的主要水上交通工具,与渔民文化息息相关,昔日南区是外国游客观光热点时,两岸有近半百艘,今天只馀不足十艘。
“我很喜欢开舢舨,除了因为这是渔民一部分的根,也因为曾见证满是游客的南区。”年逾70岁的舢舨户感慨,舢舨一旦全数没落,便等于这一传统永久失去,期望政府扶助保育。有议员及地区人士认为,舢舨是香港南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倡议发展原区旅游设施,拯救舢舨文化。\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
香港仔避风塘昔日泊满住家艇,舢舨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穿梭来往鸭脷洲与香港仔,接戴乘客观光游览、上游艇、接驳其他船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一睹渔港内的渔民生活而登上舢舨的游客络绎不绝,艇家很多时都忙得没时间吃饭。时移势易,避风塘的住家艇户早已上楼,地标的珍宝海鲜舫也不存在了,舢舨开始走入历史记忆。
“(当年)旅客多啊,一天要走几十转,每一程都坐满客,一天就有几百名外国旅客。”
“你来啦?随便坐!有时候不上岸,就在岸边自己煮点吃的。”记者采访当日,上舢舨时,船家“大家姐”正在船尾㓥红衫鱼。她是渔户长女,在船上出生,有七名弟妹,所以人称“大家姐”,她说自己不擅词令,但谈起舢舨历史便滔滔不绝,像极一本活字典。
“以前的舢舨船全靠手摇的。”她说昔日的舢舨没现时般大,只长约六呎,驾驶者站在船尾摇橹,很费劲。现时已没有摇橹的舢舨,全改用玻璃纤维造艇身、马达驱动。
“大家姐”曾经上岸到工厂打工,结婚生子后重回海上,成为舢舨艇家,方便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她说,那时候舢舨艇生意最兴旺,“旅客多啊,一天要走几十转,每一程都坐满客,一天就有几百名外国旅客。”
当时旅客乘搭舢舨绕避风港一周,观看住家艇上的水上人生活,“大家姐”说,“他们(旅客)没看过这样的生活方式,觉得很有趣,有时候还叫我们开近一点和水上人握手。”那时还有珍宝海鲜舫,南区渔港“有嘢睇,有嘢食”,十分热闹,舢舨有近半百艘,艇家甚至忙到没时间吃饭。
不过,1986年香港仔发生火烧连环船事件后,水上人开始迁到岸上,住家艇逐渐消失,南区渔港旅游也逐渐褪色。三年新冠疫情,旅客消失,珍宝海鲜舫沉没,连游艇也减少出船,连接载市民往返停泊避风塘内的游艇的生意也没了,舢舨船家生计雪上加霜。
“疫情时,的士、小巴都有(政府提供的)入油补贴,只有我们是没有的,感觉我们是被遗忘的一群。”“大家姐”说,舢舨现时往往一天的过岸客人只三人,一天收入只得数十元。她说,舢舨一艘造价约60万元,以现时的生意额,“开一辈子都赚不到一艘船”,难吸引人入行。
“最喜欢和游客聊天,他说说他们的事,我说说渔港昔日。”
据了解,为了赚钱生存,很多舢舨船从事起俗称“偷鸡”的违法载客形式,走出避风港的规定活动范围,违反牌照规定。“大家姐”认为,舢舨船需“先求存,再发展”,期望政府研究让舢舶扩大营业范围,或提供补贴资助,让船家有生活保障。长远而言,南区需要新的渔业旅游地标,吸引游客,例如把香港仔鱼市场及周边环境打造旅游区,延续南区的渔乡故事。
“大家姐”说,仍然喜欢这一行,是因为“最喜欢和游客聊天,他说说他们的事,我说说渔港昔日。”但她说,这艘小船若有一天出了问题,她会选择放弃,让船沉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