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陈茂波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引进办目前约见的公司与机构超过100间,当中包括香港想重点引进的大企业,亦有企业主动接洽。\大公报记者林良坚摄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近日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本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大约五万美元,是先进成熟的经济体,惟产业结构较单一。要增强发展动能,就要发展多元化的产业,“创新科技推动其他产业升级转型,是必由之路。”
政府正以突破思维大力抢人才、抢企业,陈茂波说,目前已约见的逾百间企业,大多倾向落户河套区和新田科技城。“中国内地市场庞大,商机无限,企业看中香港,主要是香港有面向世界、背靠祖国的优势,我们必须用好这个优势,迎接更多企业到来”。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去年十月施政报告公布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引进办),由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带领,聚焦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等策略产业,专责引进世界各地高潜力和具代表性的重点企业。
陈茂波对《大公报》表示,“到目前为止,引进办约见的公司与机构超过100间,仍在洽谈中,当中包括我们想重点引进的大企业,亦有企业主动找我们”。
特区政府成立“共同投资基金”,注资300亿元,用于投资支持最终洽谈好的企业。“这300亿元如何用?在洽谈过程中,如果对方愿意、我们亦认为有前景的项目,就可以投入资金支持”,陈茂波说。
创科推动发展 香港必由之路
“创新科技推动其他产业升级转型,是香港必由之路”。近年香港兴建了不少创科基建,包括科学园、数码港,未来还有新田科技城,陈茂波透露,拟引进的企业多数倾向落户河套区、新田科技城地带。“一来河套区地方比较大,二来毗邻深圳,未来发展创科,更方便与大湾区其他兄弟城市合作,形成强强联手、优势互补。”
要引进企业,首先要了解企业的选址需求。陈茂波说,“在我们倾谈的企业中,有内地公司,也有海外公司。这些人来香港选址,当然会考虑土地、人才和钱,但这些都是次要,他们最看重什么?是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独特优势。”
陈茂波解释,一些外国科研公司落户香港,当然是想打进中国市场,选址香港,一来香港比较国际化,找人才、带人才来都相对容易一些;二来有些企业在香港落户、完成研发阶段后,可考虑将部分生产放在香港,部分生产放在内地。“香港这边有普通法和知识产权法律,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法律框架,会让他们觉得安心一些,另外也方便他们发展内地市场。有些做生命健康科研的企业可能会这样想,若能落户落马洲河套区,假设未来实现两地数据过河,企业就可在安全、有监管的情况下,除了掌握国际的数据,也能获得内地的数据,这个对外来企业吸引力很大。”
有前景的初创 政府投资扶持
陈茂波续表示,一些外来企业更可用好香港的制度优势,将公司总部设在香港。“一来香港低税率、进出口方便、物流效率高;二来有些企业将境外总部迁来香港后,下一步可将东南亚的业务放到香港总部,在这里统筹;三来香港融资十分简便,寻找资金更容易。”
“引进企业之外,不少本地初创公司如科学园及数码港内的公司,也需要资金扶持”,陈茂波说,政府亦有投放资源支持这些初创公司,尤其是在起步时较难融资的阶段。“当这些公司愈做愈好,需要进一步融资时,以前政府会让他们到私人市场融资。现在若看好这些公司的前景,特区政府大可继续投资这些公司,且可带来不错的回报。”
而各占50亿元的“大湾区投资基金”及“策略性创科基金”,均可投放于这些本地初创公司。他续说,“即使再加上300亿元的‘共同投资基金’,合共亦不过400亿元,不是很多钱,故投资上不用太多限制。只要对有助提升香港竞争力,对香港希望发展的几个主题产业有帮助,就会投放入去。”
投管公司首笔投资料年内完成
事实上,行政长官李家超去年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成立全新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建议把近年在“未来基金”下设立的“香港增长组合”、“大湾区投资基金”和“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共同投资基金”归一收纳,汇聚有关资源,由政府主导投资策略性产业,吸引和助力更多企业在港发展。
陈茂波透露,“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已宣布董事会成员,现正招聘行政总裁,行政总裁到位之前,会暂时由金管局协助管理。至于物色投资项目方面,他指,由于涉及大型的项目要十分审慎,故仍在商讨中,但较细的投资已差不多,可望年底前完成首笔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