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调查报道/㓥客药店 6年3改名

2023-09-08 04:02: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安康大药坊”前身为已结业的“环球大药坊”。根据商业登记纪录,两药坊均由“新兆财有限公司”营运。“安康大药坊”内仍挂上“环球”招牌。

  消费者委员会昨日点名谴责铜锣湾四间药店“药城”、“521生活百货”、“环球大药坊”及“安康大药坊”,以不良手法销售欺客,在今年共涉及49宗投诉,涉款逾58万元。

  当中的“环球大药坊”,《大公报》早于今年2月及3月就曾乔装旅客揭其以误导手段售卖天价药,涉事团伙已用类似手法“㓥客”至少五年半,以“斤变両、両变钱”等招数将药材卖贵高达16倍,每当被踢爆或遇追查时就索性易名转换招牌继续“㓥客”。被点名的“环球大药坊”营运六年,三次易名!\大公报记者 叶浩源(文) 林良坚(图)

  近年的天价药风波,可追溯至今年2月初全面通关后半个月,有内地游客在“小红书”投诉称被铜锣湾一间药坊游说购买中药,最后疑被药店职员以误导重量计价单位手段,竟令只重120钱的药粉索价近11万元,令人咋舌,事件瞬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大公报记者得悉事件后随即到涉事的“环球大药坊”了解,发现中药价钱牌上的重量单位“両”或“钱”字相当细小,当时该店的一名负责人将问题推诿给店员,向记者声称涉事员工已停职,并称不知事件详情及已全部退款予事主云云。海关亦证实接过该宗投诉。

  3元中药 竟卖到1600元

  今年3月,大公报记者乔装旅客到“环球大药坊”作跟进调查,发现药坊食髓知味并无收手,仍在用俗称“斤变両,両变钱”的不良营商手法,故意回避或以含糊不清手法标示价格单位。同时,大公报记者还发现涉事药坊怀疑以一些鲜为人知的廉价地方草药,巧立名目改药名误导消费者,例如将实为“橄榄果”的中药取其读音相似改为“淦果”,由原本批发价每両约3元升价卖到1600元,暴利533倍。过程中,店员向记者试图硬销,未经同意购买便急速拿去磨粉,企图强迫记者以高价购买。另外,记者发现该店员硬销的中药标榜治疗功效亦有违反《不良广告(医药)条例》之嫌。

  翻查资料,消委会今次点名谴责的四间天价药坊属集团式经营,其中记者3月“放蛇”的“环球大药坊”,现已易名为“安康大药坊”。事实上,该店屡屡易名及搬舖,2017年开业至今改名三次,但仍选址游客众多的铜锣湾。“环球大药坊”前身是位于铜锣湾骆克道529号地下的“永利大药房”,均由“新兆财有限公司”早于2017年3月营运,即该团伙至今已营运药店至少五年半时间。此外,该公司旗下尚有另一分店“时富大药坊”,“㓥客”手法一样,“时富”去年11月曾有三名店员因涉嫌作出误导性遗漏及具威吓性营业行为的不良营商手法销售中药材,被海关拘捕。

  同一公司药房亦曾被控

  “环球”与“安康”均由“新兆财有限公司”持有,单一股东叶×忠,2021年叶营运的“永利大药房”因涉及售卖细菌超标口罩被控,同年2月,药店改名“环球大药坊”,依然“换汤不换药”继续做坑人生意。叶与姓温女士另以“兆名”及“瑞腾有限公司”营运波斯富大厦一间“时富大药坊”。3月大公报记者在该店放蛇,其售卖的货品和药材与“环球大药坊”一样,亦同样巧立名目改药名误导消费者,早前时富已结业。黑药店集团的营运特征是专攻铜锣湾,分店拣选邻近港铁站,不少游客会途经的店舖,并在店门前摆放平价生活用品,例如低于市价的樽装水、沐浴露、洗发水及口罩等招徕,吸引游客入店内便乘机力推天价药。

  至于另外两间被消委会点名的“药城”和“521生活药坊”,消委会在记者会上透露曾与一名自称两店的代表会面,其否认曾作出不良营销行为,但答应会向管理层反映有关讯息。消委会又指“药城”其中一名股东为“宗宏堂大药坊”公司,其前身亦为“宗宏堂大药坊”,均位于铜锣湾骆克道522号地下,“药城”和“521生活药坊”虽由不同有限公司持有,但均用同一间秘书公司。“药城”前身“宗宏堂大药坊”早于2015年已被消委会点名谴责以不良手法经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