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月满中秋/怀旧+创新 “灯笼街”人气爆灯

2023-09-19 04:02: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中秋节将至,很多市民前往福华街一带紮作舖选购灯笼。\大公报记者蔡文豪摄;右图:元朗大桥街市挂上琳琅满目的传统手紮灯笼,形成灯笼海景象,吸引市民专程前去“打卡”。\大公报记者何嘉骏摄

  中秋将至,各区应节灯饰纷纷亮起,元朗大桥街市变身“灯笼街”,吸引不少街坊、外区市民甚至游客,专程前来买灯笼及拍照“打卡”留念。

  促成街市变身“灯笼街”的香烛店店主“细妹姐”黄健娣表示,“灯笼街”在短短一个月内闪亮登场,背后其实要花上一年的准备,但辛苦亦值得,因为传统紮作灯笼仍有不少捧场客,其店舖亦不断尝试在传统灯笼中加入新元素,例如设计新造型、选用新物料等,希望将传统延续,“很多人围绕灯笼做了很多新创意,我相信大家会用自己的方法,把传统传下去。”\大公报记者 刘硕源

  “妈妈我想要,这个金色士多啤梨(灯笼)!”一位小朋友正兴奋地,拽着母亲的衣角,央求购买灯笼。距离中秋节尚馀不足两星期,元朗大桥街街市内的“灯笼街”人潮涌湧,有人选购心仪的灯笼,有人拿着相机及手机争相打卡拍照;店员更是忙个不停。

  元朗“灯笼街”,其实是“冠香行”香庄在街市通道挂上琳琅满目的传统手紮灯笼,形成灯笼海景象,“灯笼街”之名不胫而走,近年更成为期间限定的打卡胜地。

  记者采访当天是一个工作日下午,但“灯笼街”人气不减,老板娘“细妹姐”一边招呼客人,一边抽空接受访问。她说,中秋节前一个月已经将数以百计的灯笼上架,当中不少灯笼其实已经“名花有主”,她指着一个紫色和金色相间的大鱼灯笼说:“这个灯笼,用铁丝打笼到贴上布料,花了我们将近四天去做,已经被预订了。”

  “设计新造型灯笼,是希望让小朋友在童年,有一只独特的灯笼,让他们在以后的每个中秋节,也开开心心!”──店主儿子

  “细妹姐”的儿子蔡国浩几年前接手灯笼的设计工作,加入创新元素,喷火飞龙是他的得意之作,用铁线拗出模型,再蒙上不同布料,观察效果,“我设计的喷火飞龙,希望让小朋友在童年,有一只他们喜欢的、独特的灯笼,让他们在以后的每个中秋节,也开开心心!”

  市民陈小姐是元朗灯笼街捧场客,已连续九年在中秋节前夕,专程前来买灯笼,并即场拍照留念,再回家临摹成油画留念。“我在元朗长大,小时候和家人一起来‘灯笼街’,是一种回忆,搬出元朗后,还是会很挂念这里,所以每年都会回来。”陈小姐喜欢绘画,特别喜欢具有香港特色的灯笼,希望每年画一幅灯笼街的画,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这项传统。

  灯笼不只限于应节装饰,甚至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张小姐表示,小时候已习惯前来“灯笼街”买中秋灯笼,长大后认识了新朋友,也不忘向他们介绍自己童年的美好记忆,“朋友们也喜欢同一位歌星偶像,让偶像公仔(玩偶娃娃)背上迷你灯笼一起逛灯笼街,一起在中秋节时周围‘打卡’,大家也很喜欢这个主意。”

  同行的林女士表示,虽然住在港岛,长途跋涉前来元朗,“以前觉得,灯笼不是很时尚,不太喜欢,但这次带着偶像公仔,挂起迷你灯笼在灯笼街打卡,感觉其实传统艺术,也很有魅力,相信以后还会来!”

  “做灯笼没办法维持生活,更别说让年轻人入行了,其实都担心有一日会见不到手作灯笼。”──店主“细妹姐”

  “我们等中秋过后,休息一两个星期,又要开始忙着准备下一年的灯笼。”“细妹姐”说,为每年为期一个月的灯笼旺季,往往要花上一整年准备,因为制作需时,亦希望设计一些新款的灯笼,“做灯笼其实没办法维持生活,更别说让年轻人入行了,其实都担心有一日会见不到手作灯笼”。

  不过,“细妹姐”并不担心传统被人淡忘,她笑说:“其实,仍然有很多人,围绕着灯笼,做了很多新的创意,我相信大家也会用自己的方法,把这个传统传下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