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0月5日,大文集团与珠江船务签订深化合作框架协议。\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王俊杰摄
10月5日,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发行运营和品牌推广中心与珠江船务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深化合作框架协议。在现场见证签约一刻,广东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曾和内心感慨万千。“1987年,我刚从学校毕业踏入广东港航集团旗下广东省珠江航运公司工作,第一次读到的香港报章就是《大公报》和《文汇报》。没想到36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进两份报纸在香港的总部,就是见证着广东省港航集团驻港公司珠江船务企业集团和大公文汇集团达成更深入的合作。”曾和感慨称,珠江船务用客船运载旅客往返于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各城市,香港《文汇报》和《大公报》则文以载道,以文字沟通两地的资讯。“从过去到未来,大家都共同努力搭起香港和内地交流桥梁,实在是缘分!”\大公报记者 卢静怡
“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粤港两地资讯并不发达,要了解香港社会经济情况,当时只能通过阅读报纸和收听电台。”曾和向记者忆述称,当时由于广东省港航集团旗下的“星湖轮”与“天湖轮”有航行于香港、广州的水上交通便利,为此每天都在船上提供《大公报》《文汇报》,目的是为了让市民及时了解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为了让内地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香港的经济情况。
报章内容精彩 “一看就入了神”
“那时我刚刚毕业到广东省珠江航运公司工作,公司办公室主任就带着我每天早上从公司所在地滨江中路出发,骑单车沿着江边一路到洲头嘴码头,登船取《大公报》和《文汇报》,拿回单位给有关领导和有关职责部门传阅。”曾和笑说,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踏上客船“星湖轮”,在船上拿到《大公报》时,感到很新奇,内容很多,不知不觉一看就是个把小时。“当时对香港报章很陌生,也很希望能多了解香港的情况,加上报纸刊载的内容十分精彩,所以一看就入了神。”后来曾和被派驻到香港工作15年,他还记得2000年4月第一次外派到香港上班时,公司总部办公室内也有《大公报》和《文汇报》。当时看到熟悉的报章版头,让曾和十分亲切。
“可以说,从87年到97年香港回归前,我们一直通过在船上取报纸,架起广州和香港社会交流桥梁。”曾和说,当时“星湖轮”和“天湖轮”每天晚上8点从广州洲头嘴码头(或香港)开出,第二天早上七时到达香港中港城码头(或洲头嘴码头),两艘船每天对开。“当时航班需要将近12小时才抵达。”
老船变高速船 两报依旧陪伴乘客
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到内地的交通往来逐渐增多,广九直通车、直通巴士、高铁等交通方式层出不穷。随着经济的发展,珠江船务也对船舶进行更新换代,改用了高速客船航行于粤港两地,粤港市区中心之间的航程缩短为两个半小时。虽然“星湖轮”和“天湖轮”两艘老轮船也退出历史舞台,但不变的是,珠江船务新的高速客船上也还有《大公报》和《文汇报》供乘客取阅,让大家更加了解香港。
如今,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发行运营和品牌推广中心与珠江船务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深化合作框架协议。曾和告诉记者,未来在珠江船务来往粤港澳的高速客船上,以及在香港的新渡轮船上,还会通过视频播放模式,循环播放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旗下各平台制作的有关香港的最新资讯,以及《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的电子报,大家共同讲好香港故事、讲好“一国两制”故事。
从业36年间,见证着两个中资机构的缘分,曾和深感与有荣焉:“我们一起架起内地和香港社会交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