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焦点新闻/传统名校生压力大 专家:应主动求助家长做啦啦队 为子女纾压打气

2023-10-12 04:02: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左:17岁拔萃男书院应届DSE考生曾宪哲上周三起失踪,至昨日才寻回,全城松一口气。图右:市民陈先生过去几天踏着单车到多个地方张贴寻找哲仔的告示。

  17岁拔萃男书院中六生曾宪哲(Matthew)失踪八日寻回,其母曾称儿子学业压力大,近期因胃痛导致失眠及精神困扰,失踪当日原定要覆诊看医生寻求心理辅导。有心理学家分析,事主跑上山是想逃离现实,释放压力,犹如到主题公园放松,但主题公园关门必须重返现实,“山”却不设时限,故他在山上流连多日仍未走出心理困扰。据其经验所得,积累过多压力的学生鲜有主动向社工求助,他建议家长善用亲子时间,如放工回家后、吃早餐时段等与子女多沟通,若发现有异常,应及早向老师反映,以便跟进,“家长应扮演啦啦队,为子女打气”。

  有学生辅导顾问向《大公报》表示,传统名校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包括与同学比成绩和父母期望大,“压力无可避免,关键是如何面对及处理”。\大公报记者 杨州

  较少面对面与朋友诉说心声

  学友社学生辅导顾问吴宝城表示,中六生因临近中学文凭试(DSE)的阶段,有形与无形的压力均大增,包括要备考、补课等,而传统名校生的学业压力向来都比较大,压力更源自多方面,包括担忧能否考入心仪大学、与同班同学成绩比拼、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等,“压力是无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面对及处理”,多数学生会有自己的兴趣,譬如恒常运动、学习乐器等,从中释放压力;或向身边人分享不愉快的事情。不过吴宝城说,现时流行以社交平台分享个人生活,学生较少面对面与朋友诉说心声,即使面对面倾谈亦可能只是“蜻蜓点水”,未必具体说出内心困扰。另外,过去一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有很长时间停课,学校层面(如老师、社工及朋辈)的支援未能发挥作用。

  香港心理学协会会长刘英健表示,人面对压力会有身体反应,自然地选择逃离现实,学生会离开学校、离家出走,让自己在宁静的地方独处一段时间,“我们周末到迪士尼乐园放松,够鐘就离场,但事主心中的迪士尼乐园是山是大自然,不设时限,一直不下山相信是仍未还原到原先状态”,而事主没有携带手机的情况,初步判断是有意不想联络他人包括家人,没有向家人报行踪、报平安,跳出常规,大自然山景不是学校,不是四面墙的家,又不用被人指指点点,远离城市中的压力。刘英健认为,上山算是积极的心理反应,起码不是跳山、跳楼等轻生行为。

  学校可适当安排辅导情绪

  刘英健曾在名校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他指当时辅导的正是因有同学轻生而受情绪困扰的学生,“压力大又有情绪的学生,多不会主动向外求助”,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他们处于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之间挣扎,自我要平衡本我和超我,否则处理不当就会出现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不过他指压力除来自学业成绩外,亦会有受校园欺凌而产生,故不排除事主或有类似经历。刘英健建议,学校可适当安排情绪教育,压力管理等讲座或其他形式活动,纾减学生的焦虑不安情绪,家长亦多观察子女的爱好是否有异常、平日亦要与子女保持沟通,把握亲子时间。

  对于子女因压力离家出走或作出自残等异常行为后如何处理,家庭及亲子教育工作者司徒汉明表示,首要是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支持和爱,家庭是避风港、加油站,父母应扮演啦啦队的角色为子女打气,另亦要疏导子女的焦虑不安情绪,并教导如何纾缓压力,如向家人或朋友倾诉,亦可做运动、听音乐等,更重要是教导子女以积极乐观的角度思考,减少钻牛角尖的机会。不过,司徒汉明说父母若已按上述建议进行,子女仍有失常或自毁等异常情况,这需要向相关专业人士求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