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为了影得一张独家照片,大公报记者攀山寻觅最佳位置。 ;右图:大公报记者昨日马不停蹄,到不同地区采访区选活动。
昨天(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香港没有记者节,但我们的工作没有两样。
作为《大公报》记者,我们每一天都过得不平凡,每一天都坚守岗位,走上最前线,发掘新闻信息,传播新闻事实。
时代在前进,作为新时代的“大公报人”,我们不但用文字记下每宗新闻,还用相机和摄录机拍下新闻动态每一幕,结合纸笔和互联网,时刻报道真相,剖析时局……
中国记者节这个节日对于我们传媒人来说,是一份荣耀,也提醒我们时刻不忘肩上的责任,为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黑暴,让我明白记者使命
被黑暴重创后的香港,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国安法颁布实施、完善选举制度、2021年立法会换届选举、2022年行政长官选举……香港迈向由治及兴新阶段。作为一名大公报记者有幸见证了这一切。
区议会选举即将举行,连日来,来自不同背景的候选人理性和务实地比拼理念、政纲和能力,积极透过不同活动与市民互动。他们忙碌的身影感动着我们,作为一名政治记者,昨天我奔跑在区选活动现场,记录着他们的故事……
大公报记者义昊
见证新时代
11月8日,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的第一个记者节。
第一次走进《大公报》的办公区域,报纸厚重的油墨气味扑鼻而来,纸张和稿件把我从快速的碎片化阅读中拉出,让我重新拾起耐心和细心。第一次在新闻现场,摄影记者们长枪短炮一样的设备和文字记者们飞速打字的手指,把置身梦境一般的我拽回紧张的现实,也让我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重大责任。
记者们要用自己的脑力、眼力、脚力、笔力,记录每一个时刻,见证时代。昨天我在采访区议会选举的故事,这也正是香港新时代的崭新故事。 大公报记者李天源
我们不是“老干部”
作为一名记者必须经常与社会各界接触。龙舟锦标赛、乐聚维港嘉年华、国庆维港烟花汇演、湾仔海滨夜市等等……这些标志着社会全面复常拚经济的活动,都有我们大公报记者的身影。
近日彩虹邨重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我昨天走访了老牌屋邨,就旧屋邨重建的议题进行深入报道。我入行一年以来,身边不少亲人和朋友都会经常关注我的采访和报道,《大公报》的新闻如此紧贴时事,彻底改变了他们对传统媒体“老干部”形象的看法。 大公报记者易晓彤
“谢谢你们为民发声”
近年来的《大公报》,除了质量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社会影响力也随之增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去年农历新年访问过的一个基层住户的故事,引起社会的关注,有机构其后为其捐款,帮助她度过疫情下的艰难岁月。这一事例让我更确信,《大公报》在民间的影响力很大。
作为前线记者,最能体会的,就是随机的街头访问,市民对大公报记者的态度的改变,甚至会为我们打气:“谢谢你们为民发声!”
大公报记者伍轩沛
校园小记者的好奇
大公报教育组早前推出了“阳光校园巡礼”计划。本次荃湾商会小记者的任务正是采访校长,邀请大公报的记者到校,和孩子们分享一下经验。
我们围坐在一张小桌子面前,小朋友们显然都好奇,一个女孩子率先说:“我以后想当‘狗仔队’!”大家都被逗笑了。
但记者要面对的场景千千万,也有记者要前往战火中的国家或地区,把新闻带给全世界。一个男孩子令我印象深刻,他很认真说:“记者姐姐,我觉得战地记者很酷!” 大公报记者魏溶
小读者来电
《大公报》过去在不少师生心目中是个神秘的存在。这几年,越来越多学校提出参观《大公报》的要求,学生们可以与总编辑、编辑和记者进行亲切的互动,学生们的点滴感受亦会在大公报旗下杂志《教育佳》上发表。
“我希望来年的暑假可以在贵公司(大公报)做一个小记者,让自己有更多历练,丰富人生经验。”昨天是记者节,我收到参观过《大公报》的小读者来电,令人感动! 大公报记者汤嘉平
直击日本排核污
日本于今年8月底正式排放核污水,全民愤慨!作为调查组记者,我们立即亲身前往福岛禁地调查核污染真相。
从东京成田机场开车到福岛花了三个半小时,正当同事开车开到累时,特别为这趟旅程购买的两部辐射仪居然响起来!持续的响声警告我们:已进入超出正常辐射值的区域。但我们依然向着福岛第一核电站不断前进,前进……
那一张张的报纸版面,那一条条在我们报道下的网友言论,正是传媒存在的意义。
大公报记者苑向芹、苏荣
大公报fb矩阵后来居上
今年1月大公报社交媒体发挥集群效应,拓展大公中国、大公副刊、大公体育、大公财经、大公国际、大公评论、大公教育佳,打造更大影响力。大公报fb接触人数亦由今年4月的99.5万,快速增长至今已逾750万,追踪者覆盖地区主要来自香港、内地、马来西亚、台湾、新加坡、澳门,以及远至美国、加拿大、澳洲和英国等地。
我们在网络世界影响力日益提升,一幅图,一个帖子,无不引人关注。例如直击日本核电站核污水系列报道,“日本核电站员工称也害怕”的视频昨天已有70万人次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