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教育线上/港大研发“AI虚拟病人” 训练医科生问诊断症

2023-11-09 04:02: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港大研发“AI虚拟病人”应用程式,让医科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问诊。\大公报记者赵之齐摄

  【大公报讯】记者赵之齐报道: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迅速,香港大学昨日亦宣布研发出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即全港首个问诊应用程式“AI虚拟病人”。“AI虚拟病人”内含约30位虚拟病人,且被赋予或礼貌或暴躁等不同性格。研发团队表示,“问诊是临床判断的第一步”,“AI虚拟病人”可用来将罕见或急性病症设计成案例供学生学习,相信可以弥补传统问诊训练的不足。

  传统的临床教学在住院病房进行,一般学生需6至8人一组去不同病房询问病人,采集分析病例后与临床老师讨论。然而,理想的教学案例并不总是存在,加之新冠疫情期间学生难以去到病房实习问诊,有见及此,港大许长峯医生与计算机科学系阮子瀚博士及其团队,于2020年开始研发虚拟的聊天机器人,导师根据经验及真实病例设计合适的虚拟病人,供学生在线上通过聊天采集病历后,再与医学院老师进行个案讨论与分析。然而,初代的聊天机器人尚不是生成式,仍需导师自行设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预设答案,回答较单调有限。

  内含30位“病人” 部分性格急躁

  于是,团队于今年开始研发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于8月推出“AI虚拟病人”,目前主要应用于4年级医科生教学中,数据库里已有约30位病人。导师除了设计基本病史,还可赋予虚拟病人不同的教育水平及个人性格,或礼貌或急躁等。例如医生多问一遍重复的问题时,急躁的病人便可能回复“点解你怀疑我讲嘢啊?我刚刚已经讲清楚咗”。阮子瀚表示,希望这些多元化的AI病人能让学生感觉同真人对答没什么分别。

  已纳入常规课程

  港大目前已将AI虚拟病人纳入常规教学。但许长峯强调,学生毕业之后是要去医真正的病人,因此虚拟病人只是作为辅助传统临床教学的工具,约占教学过程的5%。有学生在演示虚拟病人问诊后认为“有多点机会可以训练问诊技巧都好好”;也有同学表示,目前的文字沟通虽然已经很好,但同病人沟通实际上需注意许多语言外的因素,如肢体动作、情绪等,“老师常说医生不只是医病人的病,同样重要的也要提供情绪上的支援”。因此,团队未来亦计划将“AI虚拟病人”进一步视觉化,让学生可以用图片或影片的形式与患者互动。

  此外,“AI虚拟病人”支援多国语言,方便推广至不同国家教学。许长峯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外科专科医生吴思宁合作推行联合虚拟临床教学项目,两位医生分别依照本地病例情况设计病例,供两地医学生通过程式问诊并共同在线讨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