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电子点餐解码3/自助电子点餐 照收足加一?

2023-11-15 04:02: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电子点餐在香港大行其道,正改变餐饮业服务模式。

  香港餐饮业面对人手不足及成本高涨等问题,电子服务近年渐成餐饮业界的新宠儿,并形成趋势。但不少市民使用电子点餐时感觉失去了待客的温度,关注为何使用冷冰冰的电子点餐,却仍要支付加一服务费。

  有学者指出,电子点餐是新增的服务形式,它的出现有助提高点餐精确度与效率,现时部分市民未完全适应电子服务,导致体验有落差。学者认为,要在人工服务及电子服务两者取得平衡,餐饮业界对服务人员应加强培训,主动提供服务和热诚态度,以及持续优化电子服务平台。

  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 刘硕源

  电子点餐的二维码,现时从连锁食肆到小店可说无处不在。大公报记者早前走访九龙湾、铜锣湾与旺角,以店外观察及店内实测的形式,调查共94间食肆,发现当中40间餐厅提供电子菜单二维码、手机App和自助机等形式的电子点餐服务,其中逾9成半的餐厅为连锁式餐厅,不到一成是个体经营模式,所有餐厅均同时提供侍应人手落单。在住宅较多的九龙湾区,提供电子点餐的餐厅比例,高过属于消费区的铜锣湾与旺角区。

  记者实测 侍应只守在出餐处

  大公报记者随机在下午二时的非繁忙时间,选择三间正在使用电子点餐的食肆进行实测。在其中一间连锁餐厅,入座率大约两成,全店只有5枱客人,楼面有两名服务员守在出餐处閒谈,等候出餐送餐。记者在座位多次招手示意,过了近5分钟,侍应依然无任何反应,最后记者站起来呼叫,侍应才走过来协助点餐。记者又发现,不少食肆在使用电子点餐自行点餐后,收据上仍会出现“堂食另收加一服务费”的字句。有店员向记者表示,“堂食就要收,外卖才不用。”

  “来,看看吃点什么。”市民赖小姐每天都会用到最少一次电子点餐,有时甚至一天三餐都会使用。她拿出手机,流畅而自然地扫描二维码,自行点餐下单,15分钟后店员送餐上来,然后吃饭结账。整个过程,她与店员没有任何交流。

  “服务员从以往的服务顾客,变成了送餐员,其余时间则站在店内的角落。如果电子点餐的初衷是让服务员有更多时间服务顾客,那现时不少餐厅的做法是本末倒置。”赖小姐说,不少餐厅已采用电子点餐,但仍向顾客收取服务费,“餐厅一般不会主动提醒市民有收取服务费,而是直接将收费打到收据上。”她说曾因不满被额外收费与店员争论,但往往是无功而返,“如果和不懂使用电子餐单的人一起吃饭,甚至连服务员身份我也要充当,这又怎么能收我服务费呢?”

  大公报记者以问卷形式随机访问市民,54%受访者表示,曾在使用电子点餐后被收取加一服务费;30%受访者说无留意收据是否印有加一服务费。

  消委会:多收服务费投诉增加

  消费者委员会回复《大公报》查询时表示,最近两年收到涉及多收额外服务费的投诉,2022年有两宗,今年单是首10个月已有7宗。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兼副教授张玉艳表示,电子点餐于疫情后逐渐成为主流,就市民都对使用电子点餐仍需支付加一服务费感到不解,她说实际上,电子服务并不应代表整体服务质素变差,因为顾客的点餐速度提高、点错单的几率减少,而同时仍可享受人工服务,她认为是餐饮服务享受的一种提升。目前,电子点餐在香港仍属新起步阶段,部分市民认为在纯人工服务才算是被服务,未完全适应新的服务形式,导致在是否收取服务费有意见分歧。

  学者:做好餐饮服务提振旅业

  张玉艳说,餐饮业人手不足,而市民希望得到优质服务。在人工服务及电子服务上取得平衡点,尤为重要。她建议餐饮业界加强培训员工,在使用电子服务的同时,提升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主动留意顾客的需求,有时候只是主动为顾客把水杯斟满,已能让顾客足够感受到被服务。”她认为,电子服务平台同样需要持续优化,为店员和顾客提供更高的便利,“事实上,餐饮是旅游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如果能做好餐饮服务,能对本地旅游业有一定提振作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