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航天团团长:中国空间站将全球开放 盼港澳专家进驻天宫

2023-11-29 04:02:50大公报 作者:魏溶、赵之齐、刘凝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昨在会展举行媒体见面会。

  应香港特区政府邀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共17人于昨日访港,代表团会在香港开展为期四天的交流活动。代表团昨日首次公布由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拍摄的第一组反映空间站全构型的工作照。

  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团长林西强表示,期盼港澳航天员进驻祖国空间站。未来十年中国空间站将迈入应用与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空间站将对全球开放。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透露,中国空间站计划在未来打造“太空公港”模式,为到访航天器提供在轨维修等服务,并希望充分发挥国家太空实验室作用,促进空间科学与技术的成果产出及转化。

  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卢新宁,以及外交部驻港公署署理特派员李永胜等人昨到机场迎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昨日下午与传媒见面,并首次公布了由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于10月30日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拍摄的中国空间站组合体照片,这是在轨首次获取的以地球为背景的中国空间站全貌图像,也是第一组反映空间站全构型的工作照。

  载人航天“三步走”圆满实现

  林西强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事业的发展历程,自1992年至2022年的30年间,神舟五号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飞天梦;天宫一号、二号等飞行任务为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早前开展的12次载人载物飞行任务,令中国空间站得以全面建成。自此,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已圆满实现。

  林西强表示,当前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已经从以突破技术为主的空间站建造建设阶段,进入以突出效益为主的全面应用于发展阶段。

  林西强强调,中国空间站将对全球开放,并欢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及地区与中国开展合作,目前该项工作正处于筹备阶段,并与多个国家、地区的航天机构展开沟通洽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国外航天员参加我们空间站飞行任务的身影。”

  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宏介绍当前空间站建设情况和未来计划。他表示,目前空间站在轨运行正常,在完成建造后,空间站舱内活动空间达110平方米,空间站加上停靠的神舟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总品质可达100吨级;并先后迎接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三个乘组,共计九名航天员的在轨驻留,开展了多项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

  展望未来,杨宏用一句话总结了主要任务:“要管好、用好、发展好中国空间站”,认为要确保我国空间站长期在轨安全稳定的运行,以及太空人长期在轨的健康生活和高效工作;并充分的利用空间站航天员长期驻留及相关配套优势,持续滚动地开展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从而获取一大批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创新发展。

  “太空公港”提供在轨维修

  此外,将打造“太空公港”模式,为来访空间站的航天器提供在轨维修、维护等多项在轨服务。杨宏指出,未来会持续扩展空间站的能力,包括多功能舱段、机械臂应用等扩展,满足空间科学研究和应有任务不断发展的新需求。

  杨宏说,期望未来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作用,促进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成果产出,以及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使载人航天工程发挥更大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服务于国家战略,惠及民生。

  航天团访港四日行程

  11月28日(星期二)

  ●香港国际机场欢迎仪式

  ●媒体见面会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欢迎晚宴

  11月29日(星期三)

  ●与中、小学生真情对话

  ●全港欢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大汇演(香港体育馆)

  11月30日(星期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开幕典礼(香港科学馆)(待定)

  ●与创科研高等教育界午宴及交流

  ●与大学师生见面(理工大学及科技大学)

  12月1日(星期五)

  ●欢送仪式

  ●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送行

  四名航天员简介

  王亚平:1980年1月出生

  中国第二批航天员,2021年,王亚平执行神舟十三号任务,与乘组共进行了三次太空授课。

  张陆:1976年11月出生

  在2022年执行神舟十五号任务,2023年2月,张陆与乘组合力完成太空出舱。

  陈冬:1978年12月出生

  2022年,陈冬作为指令长,圆满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

  刘伯明:1966年9月出生

  2021年,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他与乘组一同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

  在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方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代表团团长林西强指出,今年载人登月任务已经由中央政府正式批准立项,总的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推动载人航天技术由近地走向深空的跨越式发展,深化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认识,为月球科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林西强续指,针对这一目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前期关键技术攻关及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已全面部署开展各项研制建设工作,包括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航天服等飞行产品,新建发射场、测试发射设施设备等。他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载人航天领域国际合作,为建设航天强国、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空作出更大贡献。”

  期待港生在空间站做实验

  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中国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钟红恩表示,空间站的空间应用系统预计将开展上千项前沿科学研究,涵盖空间生命科学等四大领域,冀获取多领域重大科学发现及原创成果。钟红恩表示,空间站亦将推动国际科学合作与科普教育,期待港澳的专家学者和学生能在空间站上去开展实验、取得成果。

  空间应用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八大系统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支持能力,开展各项科学实验和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系统总体室主任、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钟红恩介绍,我国空间站前瞻制定并完成了近30项重大设施攻关研制及在轨建造,其中多项研究属于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将开展数千项前沿研究

  随着空间站的建成,钟红恩指出,下一步空间站的核心目标是高效运营国家太空实验室,滚动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实验,并获取一大批重大科学发现和原创性的科技成果。

  钟红恩表示,空间应用系统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等四大研究领域,部署了30多个研究主题,预计将开展数千项前沿研究,将推动我国空间科技研究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

  此外,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推动国际科学合作与科普教育,吸引全世界的高水平科学家参与国家空间站,吸引青少年投身科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钟红恩也对港澳特区的专家学者和学生表达了热烈盼望,希望他们能到空间站上去开展科学实验,取得研究成果。

  空间站可扩展至六舱组合体

  昨日举行的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与媒体见面会上,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地面前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拍摄的空间站组合体全景照片首次发布,这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一组全构型“靓照”。

  中国空间站,自2010年开始批准建设,2022年底全面建成,是中国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运行在距离地面400至450公里的太空轨道,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最多可容纳6人同时驻留。昨日公布的空间站全构型即T型结构,由天和核心舱、问天舱、梦天舱以及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组成。中国空间站最大还可扩展为180吨级六舱组合体,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