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学习用好AI 说好香港故事

2023-12-04 04:02:4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首场研讨会嘉宾,左起为陈雷、郭一鸣、吴德祖、黄煜及主持人王峰。右图:第二场研讨会嘉宾,左起为袁文贞、黄锦辉、黄晓敏及主持人王妮娜。

  第二场研讨会的主题为“善用人工智能说好香港故事”,来自教育界、传媒界的人士围绕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新闻报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均认为传媒从业者应该学习如何用好人工智能,从而节省更多时间进行有创造性的工作。

  人工智能助力分析及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立法会议员黄锦辉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与升级,人们的创作模式产生了改变。ChatGPT的横空出世更令教育界对于它是否可以在教学中使用产生了争论。他认为,互联网在普及过程中亦曾受到同样的质疑,但如今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他相信这也是人工智能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非常鼓励学生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研究,但需要明白应该如何使用。

  黄锦辉解释,进行科学研究需要经历查找资料,分析资料,选择与研究对象相匹配的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几个步骤,如果使用人工智能生成作业,不仅内容没有创新性,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研究能力。不过,人工智能可以用来进行对比研究,如了解不同作者的论文风格,所以人们在使用人工智能前,更重要的是教会它如何思考。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根据简单的元素生成新闻报道,新闻从业者亦应思考如何向人工智能提出问题,才会得到一个好的答案,以保证新闻质量。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总编辑黄晓敏表示,大文集团早前推出六个虚拟主播,这些虚拟主播虽然可以替代传统主播从事一些程序性、流程化的工作,但传统主播的个性依然无法体现出来。大文集团推出六位虚拟主播,也是希望利用他们的不同特质进行不同题材的新闻报道,同时希望满足不同群体的喜好。

  黄晓敏认为,人们不应对人工智能产生过度焦虑,因为每个人的竞争力都来自于自己的个性,不用担心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工作,它只会取代不思考、懒惰的人。他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传媒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都会随之改变,业界应该思考如何用好新技术,取代程序性、流程化的工作,而投入更多时间进行创新。他建议利用人工智能,提升中国正面论述在网络海洋中的比例,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香港故事。

  香港树仁大学应用数据科学系主任袁文贞认为,未来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创新的能力。她表示自己日前曾前往华为ICT学院参观,见到学院与不少高校合作推出不同课程,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并不只是为培养IT人才,更是希望向全民普及人工智能技术。

  袁文贞相信,未来每一个传媒人不仅需要处理与报道有关的日常工作,亦要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因为ChatGPT的诞生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将不断有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传媒从业者需要学习如何利用好这些技术为自己服务。

  香港珠海学院新闻传播系兼职讲师王妮娜表示,目前业界急需能够把数据运用及新闻学相结合的讲师。她认为新闻从业者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但压力不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焦虑,而是未来传媒人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