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共享空间/社联:社区客厅设计需因地制宜

2024-01-22 04:02:3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阿芳一家四口现时居于一个一百五十呎的㓥房内。右图:赛马会阳光邻里互助中心在七年前开始营运,使用者多为家庭住户。

  【大公报讯】记者王亚毛报道:施政报告提出“社区客厅试行计划”,为㓥房户提供额外生活空间。有机构调查发现,深水埗及油尖旺区至少需要6个社区客厅,才能满足需要。而深水埗有小朋友的家庭较多,旺角单身住户则占多数,机构建议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各类㓥房户需求,设计“卫星式”社区客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专属服务。

  儿童成人住户需求不同

  本港首个社区客厅去年12月中在深水埗福华街推出,为㓥房住户提供共用空间,预计未来将在土瓜湾和红磡一带,建立更多社区客厅。为研究各类㓥房户对社区客厅的需求及期望,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在去年调查近500个㓥房住户,并按受访㓥房户的需要,将他们分为三个群组,包括有儿童的住户、较匮乏的单人或成人住户,以及匮乏较少的住户,调查发现,三个群组的需要截然不同。

  社联政策研究及倡议主任严祉琦表示,超过一半有儿童的住户,表示非常需要“学生读书温习”、“小朋友玩乐”空间,及“功课辅导/补习”等服务,比例远高于整体;在单身住户中,非常需要“饭堂”、“淋浴设备”等设施的比例亦明显高于整体住户。

  社联政策研究及倡议总主任黄和平提出,由居所到服务提供地点,大部分受访者只接受15分钟或以下的步程,约为一公里左右。他以深水埗及油尖旺区为例,若按照15分钟步程标准,该范围最少需要6个社区客厅,步程范围重叠的位置,㓥房住户较集中,显示对社区客厅迫切性更高。

  黄和平建议,未必需要所有中心提供一样的设施或服务,服务点应视乎地区需要设计,例如在有儿童住户更多的深水埗部分区域,和单身住户更多的旺角部分区域,分别提供“卫星式”的社区客厅,同时政府亦应进行较具系统及规模的研究,以确定社区客厅的选址及数量。

  赛马会阳光邻里互助中心在2016年开始营运,如社区客厅的运作模式,每日朝十晚十开放,阳光中心的营办商香港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高级服务干事潘咏珊表示,中心至今已接触近2000个㓥房家庭,当中近六成为家庭住户,使用小朋友游乐设施最多。

  阿芳一家四口现时住在葵涌一个150呎的㓥房内,她表示曾住过更细的单位,连书枱都放不下,当时读中学的大女儿只能在床上温习,有时甚至要用手托住笔记簿才能写字,长时间导致膊头变形,“她当时压力好大,甚至曾说‘妈妈我好烦,好想自杀’!”直到一家人搬至赛马会阳光邻里互助中心附近,能够使用该中心的服务,生活才有改善,“大女儿现在成功入大学,细女5岁,在这里由细玩到大,我也认识更多街坊,开始做手工、煮咖啡,信心都大了。”

  单身㓥房户谢先生现时居于仅40呎的㓥房内,单位只能放下一张碌架床,洗衫晾衫和煮饭都成了奢侈,当散工的他除了外出工作,平日在家只能刷手机消磨时间,社交孤立。在接触阳光中心社工后,不仅解决了日常生活的难题,他又常与街坊一齐外出閒逛,更主动当起木工师傅,教其他㓥房户自制合适的小傢俬,建立起了社交网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