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安居乐5/因地制宜 公屋设计几番新

2024-03-07 04:02: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因地制宜 公屋设计几番新

  2017年政府公布《香港2030+》规划报告,占地3万公顷的北部都会区是当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政府有关部门由整个北都的交通网络、屋邨环境等各项设施,都以幸福设计为指引,务求增加居民的幸福感。

  其实,香港公营房屋的设计,一直随时代进步,由徙置大厦到早期采用“标准型房屋设计”的公营房屋,包括于1984年至1992年落成的Y型大厦设计、90年代和谐式大厦,皆各具特色,近年引入的非标准型大厦建筑,更因地制宜设计出新款楼宇。

  70年代落成的爱民邨,其“双塔式大厦”是著名的公屋建筑之一,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客席副教授卫翠芷博士,介绍这两座高低不同的楼宇,一座是21层,另一座是24层。“双塔式大厦”单位设计与长型大厦一样,只是卷成四方型,走廊则从外面改为置于中间形成天井;每层楼有17户,围成一圈,居民可看到上下十层甚至地面。这个如烟囱般的设计形成烟囱效应,当热气上升,地面冷空气上升,形成循环,变得通风。

  80年代的Y型大厦主要有Y1、Y2、Y3、Y4型,都是三叉型,卫博士续指当中的Y2型是公营房屋首次有多房式设计,增加私隐度。90年代和谐式设计是一种单元式设计,即是每个单位基本有厕、厨、厅和一个房间,若要多房,可在旁边间多一两间,这设计适合预制组件及方便实地机械化施工,而和谐式设计亦因应环境演变出十多个版本。

  和谐式设计 方便添加房间

  房署近年引入“非标准型大厦”,建筑师可因地制宜,就每个项目的地理因素设计新的楼型,提高成本效益。其实,在80年代发展的沙田广源邨,已因为独特地理环境的限制,迫使当时的建筑师、有沙王之称的前房屋处助理处长江焯勳造就出依山而建、别树一格的屋邨。江焯勳在细节上下苦功,务求把房屋与地理位置完全配合。“怎样令居民由最低平台行十层楼到最高平台,而不觉得辛苦?设计上要考功夫”,当时他巧妙地设计了人性化的“百步梯”贯穿这段路程。江焯勳又指出将屋邨几间店舖围起来造成的空间,给予居民“家的延伸”(external home),即是居住单位300平方呎以外,居民可到楼下伸展。

  江焯勳认为新市镇发展的挑战是建屋时间短,很多工序一起进行,填海、打桩、兴建上盖项目一项紧接一项。房屋署总建筑师李民伟表示,现在有很多新区数十个工地一起发展,挑战都是一样:“但我觉得一点没有改变,我们发展公营房屋以人为本的初心仍然保留着。”

  北都基建先行 完善交通网

  2017年特区政府公布《香港2030+》规划报告,制定香港整体空间规划、土地及基建发展,其中北部都会区是其中一个重点发展项目。北部都会区面积达3万公顷,约为香港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包括古洞北、粉岭北、新田、洪水桥/厦村、元朗南,以及新界西北已发展地区。北都以基建先行原则发展,房署高级规划师卢颖仪表示古洞北新发展区,将在现有的东铁綫增加古洞站,预计约在2027年落成,连接罗湖、落马洲站,未来北环綫也希望把古洞站连接锦上路站,完善整个北部都会区的交通网络。“我们也会制定幸福设计指引,以提升屋邨环境、公共空间和各种设施,增加居民的幸福感。”李民伟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