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调查报道 厨余回收真相1/ 9成厨余送堆填 议员:垃圾收费怎推行

2024-04-24 04:02: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大公报记者观察,即使是最繁忙的小蠔湾O.PARK 1,一日亦只不过有21辆回收车驶进。右图:每日市民产生的厨余,逾九成仍是送往堆填区。

  编者按:

  全港“走塑”周一正式推行,出现不少啼笑皆非现象,引起街谈巷议,令愈来愈多人感到,一旦垃圾收费实行会引发更多问题,当中最重要一环是分类回收。占固体废物中三成的厨余回收,究竟现时进度如何?能否承担全港每日铺天盖地的厨余数量?

  《大公报》今推出“厨余回收真相”系列报道,深入探讨现时本港四个厨余处理设施的效果如何,厨余转化成什么再生产品?产品去了哪里?当局如何监察?《大公报》将一一为你找出真相。

  香港每日产生近3600公吨的厨余,惟逾9成均倒往堆填区。按环保署最新的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2022年废物统计数字,当年都市固体废物总量为406万公吨,但每日于堆填区弃置厨余有约3302公吨。然而按环保署资料,本港每日实际处理的厨余只有约210公吨,即只占总厨余量百分之6,处理量少得惊人。

  而实际处理可能比官方数字还少。大公报记者日前在本港仅余四个厨余处理设施观察,看见每日前来交收厨余的厨余车寥寥可数。有立法会议员表示,整个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政策的成败关键,就是在于厨余回收的配套是否可满足市民实际需要。他对8月1日全面实施垃圾收费感到十分悲观。\大公报记者 余风、苏荣(文) 卢刚昌(图、视频)李斯达(资料)

  随着O.PARK 2在3月初投入运作,加上小蠔湾的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一期(O.PARK 1)及大埔及沙田的污水处理厂,现时本港共有四个设施可处理厨余,每日合共应可处理600公吨。但按照环保署的资料,该四个设施每日合共处理的厨余只有210公吨,即只是有关设施使用量的三分之一。

厨余车进出回收厂寥寥可数

  大公报记者为了解回收量为何未达标,日前在该四个设施日夜观察,发现前往上址的厨余车少得可怜。其中一日的周四,在每日应可处理300公吨厨余的O.PARK 2,当日记者只看见4辆厨余车进入,而上址似是还未竣工阶段,部分建筑物围上绿色的围网,部分的建筑物竹棚更未拆除。至于位于O.PARK 1为现时本港处理厨余主要设施,每日应可处理200公吨厨余,记者日前一个周四整日观察,看到21辆厨余车前往上址。

  此外,在污水处理厂进行厨余与污泥共厌氧消化已在多个国家应用,而本港有12个污水处理厂,现时只有沙田及大埔两个污水处理厂处理厨余。一日周五,记者全日目击只有5辆厨余车进入沙田污水处理厂;进入大埔污水处理厂的厨余车更少,本月一个周一,记者全日只看到2辆厨余车进入。

  本港厨余回收由环保署统筹,并以外判形式交予各区收集商收集区内的厨余桶。根据环保署的网页,现时有兴趣提供收集服务商有57间。一名回收业内人士直指,现时全港每日产生3600公吨厨余,但每日只回收210公吨厨余,数量极少。他指一个厨余桶的盛载量为120公斤,惟为免厨余太满,运送途中外溢,通常厨余桶都是七成满,而一辆厨余车约载30个以内的厨余桶,如此计算,一车约载2、3公吨厨余。

“厨余回收是垃圾收费成败关键”

  事实上,特区政府处理厨余的步伐更显倒退,按环保署2019年提交予立法会的资料显示,大埔污水处理厂在2019年应可每日处理250公吨厨余,沙田污水处理厂2022年则可处理600公吨,但两厂至今仍只是处理50公吨。当中更提及到2026年会设置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三期,预计每天处理900公吨的厨余,惟去年相关计划最终宣布胎死腹中。

  立法会议员梁熙表示,整个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政策的成败关键,就是在于厨余回收的配套是否可满足市民实际需要。因为乾垃圾尚且可以放在家中一段时间,而湿垃圾(大多为厨余)涉及臭味、招惹虫鼠等卫生问题,基本上需要日日清,所以配套是否追得上就十分重要。

  此外,梁熙又说对当局在8月1日全面实施垃圾收费感到十分悲观,如果厨余回收设施追不上,变相要求市民“付钞弃置”,无异是本末倒置。他又指早前在立法会要求当局将厨余回收设施覆盖百分比,作为一个都市固体废物征费是否可如期推行的重要考虑因素。除此之外,梁熙认为更要包括当局在回收后如何吸纳、处理厨余的综合能力,亦需要一并考虑。否则,都市固体废物征费缺乏全面实施的足够条件,强硬推行只会吃力不讨好,徒增民怨。

  环保署发言人表示,该署正积极推行各项厨余收集措施,包括对工商业和家居厨余收集的支援,以鼓励社会各界和普罗大众参与厨余回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