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新闻追踪/港应识别洪涝风险区 加强斜坡防护

2024-04-28 04:02: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上图:西安交通大学团队负责人吴一平教授(右)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队负责人周国逸共同研究暴雨频发现象。左下图:二○○九至二○一○年期间西南地区出现特大干旱。右图:2020年8月强降雨导致河水漫上广西蒙山街道。

  近日华南地区暴雨频发,有学者分析,近年的强降雨天气归咎于全球变暖,变暖加剧了水文循环过程。西安交通大学吴一平教授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周国逸教授以珠江流域的主体──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发现降雨增强和地形差异共同作用,造成流域水文变化的空间分异机制。

  “在降雨总量没有明显变化而降雨强度呈增加趋势的情况下,上下游的情况完全相反,即上游的干旱情况加剧,而下游的洪涝情况更趋严重。”他们表示,香港处在珠江流域的下游地区及东亚季风区,可以预见未来区域降雨增强应会加剧洪涝和滑坡等自然灾害,因此需未雨绸缪,识别高风险区域、提升坡体防护、加强短临暴雨及次生灾害的预测预警等措施。\大公报记者 汤嘉平

  西安交通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联合团队,自2017年展开对于西江流域的研究探索工作,最终基于长期观测资料和团队开发的流域干旱时空演化模型,首次揭示西江流域(约353,120平方公里)降雨模式变化及水文时空响应特征:在年降雨量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降雨强度、无雨天数及最大连续乾天显著增加,而小雨量、小雨天数及最大连续湿天显著减少。

  上游变乾 下游产水量增

  降雨强度越强,一般河流的下游地区自然洪涝更严重,但为何上游地区的干旱情况不但得不到缓解,反而还会更严重?

  吴一平教授解释,对于大流域而言,上游(如云南)的水要流到下游(如广东)主要依赖河网汇流。上游变乾是因为上游坡地总体较为陡峭,总雨量不变而雨强增加的情况下,入渗减少而土壤相对变乾。相反,下游坡地总体较为平缓,雨强增加导致土壤相对变湿,产水量增加。“普遍特征是陡峭地区倾向于比以往变乾,低洼地区倾向于比以往更湿。”所以,就香港这样的下游地区而言,即便在相同降雨量下,雨强增加就会加剧洪涝风险。

  预见洪涝和滑坡将加剧

  对于香港近年来暴雨频发,曾在香港大学修读博士的吴一平教授亦深有体会。他表示,香港、珠江流域处于东亚季风区,可以预见未来区域降雨增强应会加剧洪涝和滑坡等自然灾害,因此香港应未雨绸缪,识别高风险区域、提升坡体防护、加强短临暴雨及次生灾害的预测预警等措施,加大科普宣传教育以提升公众防范意识也是必要举措。

  他并表示,降雨模式变化导致上游地区土壤变乾、产水量显著减少,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故上游地区亦要加强抗旱措施。问及该项研究的未来计划,吴一平说,会考虑在雨强持续增加的背景下,进一步探讨流域水文时空响应的未来变化趋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