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大湾区城市签订合作备忘 陈国基:共建人才高地需备“起承转合”元素

2024-05-09 04:02: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大湾区“9+2”城市昨日共同签订《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合作备忘录》。

  【大公报讯】记者龚学鸣报道:“香港.全球人才高峰会”昨日举行第二日会议,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同场举行,会上大湾区“9+2”城市共同签订《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合作备忘录》(《合作备忘录》)。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致辞时表示,人才是治国之本,以及推动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香港是高度开放的国际化城市,也是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担当大湾区及国家人才高地门户,认为要写好共建人才高地的大文章,需要符合“起、承、转、合”四个元素。

  巩固优良高等教育体系

  大会旨在推动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强化粤港澳人才发展合作。陈国基致辞时以“起、承、转、合”四字,分享香港在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首先是“起”,就是起动。随着全球走出疫情,各地发展重新出发,招揽人才的工作也重新起动,在新起点上,香港贯彻创新突破,在2022年12月落实一系列“抢人才、留人才”的新措施,推出全新的“高才通”计划。

  “承”是指传承。除招揽人才外,也需要培养人才,巩固优良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传承下去。香港是全球唯一拥有五所百强大学的城市,政府会继续巩固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的地位,由下个学年开始,将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的非本地学生限额提升到百分之四十,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的名额到每年400个,同时致力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经验交流,浸大、中大和科大都已经落户大湾区,城大也正全力推进东莞校园筹备工作。

  全力推进人才南下北上流转

  “转”是指人才流转。香港全力推进人才南下北上的流转,在港注册公司外国人员可在港申请北向一签多行到内地政策推出后,截至上月底,已有1.9万宗申请获批,计划广受欢迎。国家移民管理局近日将持商务签注赴港人士留港期限增至14日,南下人才签注适用范围,亦由大湾区扩展至北京上海,更便利内地商务人员到香港进行商务活动,吸引更多内地人才到港交流。

  “合”也就是合作。大湾区各城市的优势和定位不同,合作空间广阔。今年1月,广东省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关于推进粤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协议》,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两地在人才培养、招揽、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其后,陈国基、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丽文、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杜敏琪、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一同见证广东省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总监刘镇汉与澳门特区政府人才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周昶行共同签订《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合作备忘录》。

  《合作备忘录》旨在贯彻落实国家推进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加强人才交流和合作、共同宣传推广、联合招引人才、合作举办人才活动,以及共同构建大湾区人才服务平台,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实现大湾区人才合作共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