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市民使用垃圾电话拦截程式前,要留意程式的私隐说明,防止个人资料外洩。\大公报记者麦润田摄
垃圾电话问题猖獗,垃圾电话拦截程式越来越受欢迎,但随时洩漏私隐。消费者委员会检视市面上五款较受欢迎的拦截程式,发现CallApp、Truecaller两款程式有“反向搜索”、“强化搜寻”功能,用户通讯录联络人的资料会被上载到程式的资料库,其他用户输入电话号码,就可反向搜索该号码持有人的姓名、住址等个人资料。
大公报记者实测其中一款拦截程式发现,可凭电话号码搜寻到没使用该程式的人士,包括立法会议员葛珮帆的姓名等个人资料。葛珮帆表示吃惊,呼吁市民使用程式要多加注意私隐说明。消委会表示,有关程式的做法令人防不胜防,建议市民留意程式索取的权限是否合理。私隐专员公署表示,会跟进拦截程式疑洩私隐问题。\大公报记者 易晓彤、伍轩沛
消委会测试“CallApp”、“小熊来电”、“芝麻来电”、“TrueCaller”及“Whoscall”五款垃圾电话拦截程式,发现CallApp在取得存取权限后,会自动将用户通讯录内所有联络人的资料,上载和整合到程式的资料库,其他用户使用程式的“反向搜索”功能,就可透过输入他人的电话号码,追溯到该号码用户的中英文姓名、电邮地址、社交媒体连结等个人资料。
消委会称,CallApp的资料保存期限是五年,但其私隐政策指即使期限届满,用户资料仍可能会存放在备份系统,消委会认为这做法明显欠妥。而Truecaller官方网站下载版本,设有“强化搜寻”功能,用户可向程式分享通讯录,供其他用户搜索。
无装App也中招 葛珮帆吃惊
消委会以一部插有全新电话卡、通讯录只载有新登记号码的手机测试,发现在CallApp和Truecaller中,搜索到消委会不少职员及其亲友的私人电话号码,毋须相关人士批准,便可任意查看号码持有人的姓名等资料,部分号码持有人的姓名栏更列出其旧有住址,包括楼层和单位,甚至每月租金等敏感资料,怀疑是来自业主或地产经纪的通讯录。
大公报记者昨日测试Truecaller,随机在程式内输入三名认识的人的手机号码,搜索发现个人资料,但准确度不一。其中一人有打球习惯,搜索结果显示“长胶xxxxx”,估计是有认识他的人使用这程式,并在手机备注他是“长胶xxxxx”。另一个手机号码用户是男士,搜索结果出现“宝欣bb”;一个手机号码用户是女士,搜索结果是“苏周屎”。
记者又输入立法会议员葛珮帆的电话号码测试,搜寻结果显示“Elizabeth Quat葛珮帆”。葛珮帆回复大公报记者查询时表示,对被程式搜寻感到吃惊,“我从来没下载这个应用程式,单靠电话号码竟然可以知道本人的名字。”她指这些应用程式的个人资料来源不明,认为市民在使用垃圾电话拦截程式时,应注意私隐说明,确保个人资料不会被取用,不要随便下载可疑的应用程式。
私隐公署︰会跟进事件
消委会宣传及社区关系小组副主席陈建年表示,手机用户使用程式时同意被读取通讯录,即使亲友从未下载或批准程式使用资料,其资料亦会被取用和上载,令人防不胜防。
消委会表示,部分拦截程式可能不在香港营运。消费者如向程式开发商追讨,或会有困难。消委会总干事黄凤娴称,使用这类程式时不应“人云亦云”,要仔细了解程式的私隐政策,例如会否授权查阅通讯录。
私隐专员公署回复《大公报》查询表示,留意到消委会报告,会跟进事件,包括了解相关手机应用程式是否在香港营运。公署建议市民应了解应用程式会查阅、收集或分享哪些资料,再决定是否下载及选用,仔细阅读收集个人资料声明,并应提供最少量的个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