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拚经济.拚发展 创科篇/科技创新谋突破 上中下游协调发展

2024-05-20 04:02: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孙东强调,本港欲全面推动科技创新,需“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图为香港理工大学的科研项目设施。\大公报记者林少权摄

  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为基础研究,中游为成果转化,下游为产业应用。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坦言,香港的中游和下游发展不尽如人意。

  孙东日前接受大公报记者访问,再次强调本港欲全面推动科技创新,需“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孙东表示,上游研发是香港一直以来的优势,为强化该优势,特区政府将推出30亿元的宏伟计划,吸引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家来港,与本港科学家团队在重点前沿领域进行研究合作。同时,亦会通过资助科研成果转化、重点企业在港拓展业务及积极引进重点企业,推动中下游发展。\大公报记者 赵之齐

  孙东表示,顶尖的科研能力是本港的重要优势,从本港拥有五所稳居世界前一百的大学便可见一斑。特区政府今年斥资60亿元资助成立生命健康研发院,且将推出30亿元计划招收顶级科学家来港,亦是强化上游优势的重要措施。

  今年设第三个InnoHK研发平台

  InnoHK亦为本港与世界优秀科研力量合作的重要平台。孙东表示,将进一步拓展该计划,于今年内设立第三个InnoHK研发平台,聚焦于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同时,亦推动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与海内外共同合作发展。

  在他看来,今年推出的100亿元“产学研1+计划”,既保障中游成果转化,亦能成为上游研发的科学家的“定心丸”,“让他们知道科研成果下一步有用武之地”。至于下游的产业生态发展,除设立100亿元的“新型工业加速计划”外,特区政府亦着重引进大批重点企业来港。孙东表示,目前有超过100家企业已经、正在或即将落户在港,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和先进制造。

  河套园区料逾千企业进驻

  引入的大部分企业现主要分布在科学园和数码港。孙东透露,科学园的租用率已达93%,而数码港亦达85%左右,为引入更多企业,科学园的三大园区未来需加紧建设,提供更多创科用地。而不同园区有不同的产业发展定位:元朗计划发展成微电子园区,将军澳集中发展先进制造,大埔园区亦正进行规划和整理,“三大园区今后我们要用好”。

  他续表示,正在建设的河套园区,主要进行R&D及中试生产线的布置,预计会有逾千家企业进驻。此外,北都新田科技城有逾200公顷空地,供大型企业在此投产、建立生产设施。特区政府亦计划在沙岭建立国际数据园;在洪水桥流浮山一带建立数码港的新园区,预计安置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孙东指出,引入的重点企业在港设立研发中心,既可吸引全世界的科技人才来港,亦让本地人才毕业后有地方可去。并且,企业在港设立研发中心后,更可考虑研发成果在港应用,将最关键的技术留在香港。

  推动行业的发展,产业人才是重要驱动力。《香港创科人才指数2023》报告推断创科人才于2032年达6.5万人,但与《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预期2032年达10万人仍存有3.5万人差距,反映短期内本港创科人才短缺。对此,孙东强调,特区政府把人才引进跟企业发展充分融合,亦会将人才的培养及引入作为支持企业发展时的重要考量标准。他透露,特区政府正考虑深化提升“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认为“通过‘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来港的人才都是相关企业所需要的、来了就有工作的。”随着本港创科企业越来越多,未来需加大该计划配额人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