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有机处理厨余难普及 专家:焚化是好出路

2024-05-20 04:02:3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曹渭仁表示,黑水虻工场日均可处理超过十六公吨鸡粪。\大公报记者何嘉骏摄

  政府有意引入创新生物技术,处理包括厨余在内的有机废物。环境保护署批出总值2760万元的先导计划合约,利用黑水虻将鸡粪转化为动物饲料和肥料,承接合约的公司需政府资助以达到收支平衡;另有生物科技公司获“回收基金”资助,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但现时每天只能处理1吨厨余。有专家指出焚化会是未来垃圾处理的主力,需加快焚化设施建设。\大公报记者 钟佩欣

  本港2022年每天产生约3300公吨厨余,占都市固体废物约三成。政府在2021年公布的《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提出引入创新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废物,例如把由鸡只产生的有机废物转化成昆虫蛋白质,用作饲料,将视乎先导计划成效,扩展至处理猪隻有机废物及厨余。

  机科有限公司2021年获批合约,在屯门环保园推行先导计划,利用黑水虻将鸡粪转化为动物饲料和肥料。机科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曹渭仁表示,技术主要是透过黑水虻进食鸡粪,其后将幼虫及排洩物分离,再分别转化成昆虫蛋白(动物饲料)及有机肥料,工场日均可处理16.5公吨鸡粪。项目营运约一年,鸡粪处理总量达6231公吨,香港超过40%或以上的鸡粪由该项目回收转化再造。

  “没政府补贴没可能营运”

  “没有政府补贴,基本上没可能营运。”曹渭仁说,工场起动金额高达八位数字,但技术下所产出的肥料、饲料的产品,仍未能应付其营运费用、前期投资、员工薪酬等。他又提到,环境保护署批出的生物转化技术合约将于8月到期。

  政府有意引入创新生物技术处理包括厨余在内的有机废物,曹渭仁说,工场现时日均16.5公吨鸡粪处理量已是“天花板”,而工场系统设计只能处理鸡粪,若处理厨余便需更换前置系统,提前分类,因为黑水虻没有牙齿,硬壳、硬骨头、鱼鳞则无法处理。

  上川生物科技公司四年前获“回收基金”资助,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但受限于场地及系统,目前工场日均可处理一吨厨余。上川生物董事陈嘉铭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项目总投放资金逾500万元,而公司透过“回收基金”获得约210万元资助,但金额是透过基建落成等实报实销的形式给予,至今领取约三成。陈嘉铭认为,利用黑水虻处理厨余,成本会较政府兴建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等基建投入少,他亦建议政府透过公开竞投寻找合适的厨余处理承办商,价低者得。

  环保协进会总干事邱荣光指出,本港的厨余主要送往填堆区,他相信焚化会是未来垃圾处理的主力,要加快推进焚化设施建设。他又指随着技术日益进步,焚化炉设备已有即时环境监测,对人身安全有保障,呼吁市民无需过分担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