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陈智思:文艺让世界重新认识香港

2024-05-21 04:02: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陈智思相信,艺术中心也可以带动香港金融中心的发展。\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摄

  【大公报讯】西九文化区的建设,为香港艺术生态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乘着艺术三月的东风,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专访了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副主席陈智思,探讨香港的中外文艺中心地位及西九文化区财政危机问题。陈智思的回应流畅自然,行云流水全因对所谈论的“香港艺术事业”有足够“相信”,“如果我不信就说不出,首先要信,才会有信心”。

  问:对西九文化区而言,艺术三月最重要的活动是什么?

  答:我希望分享下自己全程参与的国际文化高峰论坛。论坛上,西九文化区和全世界顶尖的21间文化艺术组织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要知道西九文化区自建立至今也就短短几年历史,能够得到这么多认同,代表我们的策展能力、专业能力,以及配套设施,都令他们很有信心,对香港文化方面的发展是一剂强心针。未来我们可以相互借出藏品,交流修复技艺,安排人员互访学习。

  问:您觉得香港如今称得上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吗?

  答:老实讲,如果十年前你问我,我真不觉得香港可以走到如今的中外文艺中心的地位,但自从西九文化区有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M+博物馆这两个视觉艺术场地后,就可以明确看到一个很大的转变。海外人士来看我们的展览,譬如之前展出日本画家草间弥生的作品,是在日本以外绝无仅有的最多作品的海外展出,总能引起广泛讨论。

  今时今日,我完全不担忧香港能否成为中外文艺交流中心,至少在整个亚洲区,我们已经绝对做到,甚至在全球来说也可以和其他艺术中心相提并论。以前港人只是赚钱,文艺只是有钱人才有的兴趣,如今已大大改变了香港以往给人的观感。

  问:西九文化区当下面临财政困局,是否有转圜生机?

  答:西九文化区的地理位置极佳,商业用地的回报将会十分可观。在这片40公顷的区域内,有23公顷为免费的公众活动区域,剩下17公顷的土地中,有四成会用来建设商业楼宇、住宅和酒店,也有四成是用来建设文化设施,另外百分之十几用于餐饮设施。西九之所以今日在财务上出现困难,是文化设施和商业用地的开发不同步所致。文化设施已经在出血,但商业楼宇仍在兴建当中。

  乐观估计,在十几年后,商业用地的收入能够补贴文化设施的开支。我毫不怀疑,在政府支持和赞助商的捐助下,西九可以渡过当下难关。当然我们也要满足政府对各项指标的期待。

  问:您对西九文化区的国际定位有何独特构思?

  答:来香港故宫的中外友人那么多,我们为什么会令他们有兴趣去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呢?香港故宫不单只是给一些原本就喜欢中国文化的人,更要引导一些原本不认识中国文化的人,因为来过香港故宫而对中国文化开始产生兴趣,这样才是成功。所以我会告诉西九的同事,文化区要突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演绎和叙事的方式要足够特别。

  问:成为世界文艺中心,对香港的国际形象有何影响?

  答:我常常把香港和纽约、伦敦作比较,因为这两个城市和香港并称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你想看歌剧、演唱会、大型视觉艺术展览,伦敦和纽约是人们的首选。今日的香港,得益于有西九文化区和政府支持下的其他文艺活动,相当于拉近了它和纽约、伦敦之间的距离。

  某种维度上,艺术中心也可以带动金融中心的发展。短短25年间,香港商业艺术愈发蓬勃,画廊的数目已从千禧年前的10间增长到如今的百馀间,不乏国际大牌画廊。拍卖行相继在香港设立办公室。全世界最大的三间拍卖行当中,两间都把亚太总部设在了香港,正印证了钱在这里。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肆虐下,香港的艺术拍卖成绩依旧录得增长,夺得世界第二大艺术市场的头衔,仅次于纽约。如果不是香港的文艺中心地位,不会吸引这么多的人来港,这都得益于政府在10年、20年之前的谋划。

  近些年,由于修例风波,很多海外地区人士对香港的观感趋向负面,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新的展览和艺术活动,将他们重新吸引过来,整个香港给全世界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周倾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