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垃圾收费透视/村民促停堆填区 加快垃圾焚化发电

2024-05-23 04:02: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打鼓岭的松园下村距新界东北堆填区仅三公里,气味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村民。\大公报记者林良坚摄

  “这座确是山,但这座是垃圾山。”在新界打鼓岭区,居民指着不远处的新界东北堆填区说,村民与堆填区为邻接近30年,长期忍受恶臭与蚊虫滋扰,看着河水由清澈变为土黄色。

  立法会议员兼北区区议员陈月明接受《大公报》访问表示,以堆填处理垃圾的方式十分落后,她不断接获堆填区附近居民的求助与投诉,要求政府尽早关闭堆填区的运作,同时加快焚烧垃圾发电设施的兴建工程,并应增加有关设施的处理容量。\大公报记者 钟佩欣(文) 林良坚、许棹杰(视频)

  本港现有三个策略性堆填区,分别是位于屯门稔湾的新界西堆填区、打鼓岭的新界东北堆填区,以及将军澳大赤沙的新界东南堆填区。打鼓岭堆填区自1995年开始运作,现时面积95公顷,每日接收约6800公吨垃圾,包括都市废物、猪粪等。

  《大公报》记者于本周一(20日)到打鼓岭的松园下村实地观察,从村内抬头可眺望到三公里外的新界东北堆填区,山上是一大片不透气永久垫层的绿色物料,山边有一辆一辆货车进出,倾倒垃圾、厨余等。

  深圳居民亦受臭味影响

  原居民张先生告诉记者,堆填区所在位置,原本是一个天然山丘,其后被挖掘成山谷,从全港不同地方运来的垃圾倾倒到这里,一层层堆积,今日变成“垃圾山”,“我们全村人一直看着它(堆填区)长高。”他苦笑说,曾有村外人误以为堆填区是景点,“的确是山,但这是垃圾山”。

  打鼓岭堆填区附近除松园下村,还有香园围村、竹园村、坪洋村等,村民深受垃圾堆填区的气味滋扰。身兼打鼓岭区乡事委员会主席的陈月明接受《大公报》访问时,多次强调要求政府停止新界东北堆填区的运作,她说2022年上任立法会议员,一年间已收到逾5000宗投诉,主要是堆填区附近居民受垃圾臭味、蚊虫等滋扰。有深圳居民向她反映堆填区臭味问题,并在月历上标记臭味强弱度。

  陈月明是打鼓岭区原居民,她形容“一出门口就是臭!”情况严重时,在浴室稍为打开窗户,臭味即飘入室内,当臭气强烈时,村内苍蝇数量便随之增加,滋扰村民生活。未有堆填区时,村内河道的水源是可以饮用的,河内有虾、蟹等,但现时只有泥黄色的水,“堆填填了那么久,都渗透在土地内。”

  张先生说,每当村民反对堆填处理垃圾,外界就会有“垃圾不掉在打鼓岭堆填区,掉在哪里?”的回应。他说早于10年前,村民已不敢在屋内开窗,臭味更吸引过百只乌鸦在村内出没,一早到晚在树上“吖吖”叫,他形容是从视觉、听觉,到嗅觉的三重滋扰。

  “香港还在用堆填方式处理垃圾,真的很落后。”陈月明说,村民希望政府尽快停止以堆填方式处理垃圾。她指政府近年针对臭味外溢、周边环境卫生问题,加强喷洒矿物砂英泥浆涂料、增设气味中和机、覆盖渗滤污水池,以及加强对气味的监测等措施,情况有改善,“做了好过没有做”。

  I.PARK1最快明年投入服务

  为了摆脱依赖堆填区处理垃圾,政府正在兴建处理都市固体废物的转废为能的焚化发电设施I.PARK1,并筹备兴建I.PARK2,但预计分别要到2025年、2030年才投入服务,每日合共可处理9000公吨垃圾。环保署预计,当I.PARK2投入运作后,打鼓岭堆填区将转型为只接收建筑废物。

  陈月明表示,政府应尽快减少运往堆填的垃圾,包括使用有机资源回收中心O.PARK2,处理禽畜废料、厨余等。另外,环保署承诺首个焚化发电设施建成后,厨余、畜粪等垃圾优先焚烧处理,长远期望加快焚化发电设施的建造及增加容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