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资助大学明年加学费,有学生希望可以把资源投放在学生上。下图:本地的资助大学已有二十七年没有上调学费。图为科技大学。
本港资助大学自1996/97学年起未有调整学费,政府拟于2025/26学年起分三年逐步上调学费,每年学费增加5%至9%。
多名有教育背景的立法会议员认为,调整的幅度和分阶段上调安排合理,但促请当局要确保不会令学生“学贷变学债”。学生对有关安排意见不一,部分认为安排合理,盼增加后有关资源可投放于学生;亦有人认为会导致基层学生负担加重。\大公报记者 魏溶
据了解,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昨日早上约见部分立法会议员讲解增加学费的构思,拟定自2025/26学年开始,分三年上调大学学费,增幅介于5%至9%之间。现时八大学费按1991年决定学位课程学费的目标成本收回率18%而定,惟成本收回率迟迟未达标。
27年无上调 增幅“可以接受”
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主席、经民联议员梁美芬于昨日表示,资助大学学费已经27年没有上调,且政府正面对千亿财政赤字才考虑加费,呼吁各方客观接受加幅;她还指出现时收回成本率为仅13%,认为学费若增加5%至9%都应该可以接受。
据梁美芬个人判断,预计2025/26年学费增加幅度会较为温和,首年的学费增加约2000元,但不排除三年的学费增幅不一,例如之后两年增加7%到9%不等。她又说,行政会议或将很快就学费增幅作出决定,并会与教育局商讨是否要到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交代详情。
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周文港不太赞成加学费,认为要加也要尽量克制,他认为增幅应为约3%,低于政府拟提出的5%至9%加幅;周文港亦认为,增加的学费要用作教育发展包括更新大学设施等用途。
做好补助安排 勿令学贷变学债
教育界立法会议员朱国强认为,加学费是可以理解和应该,同时也要考虑家长和学生的负担能力,包括学生毕业后的还款能力,其中一个可考虑的补助安排是延长学生贷款的还款时间,避免学生“学贷变学债”。
有大学生对安排有不同看法。其中有大学生认为,考虑超20年间的通胀,增加学费的安排合理,但强调要考虑政府会如何调配资源,希望增加学费后的资源可以投放在学生身上。亦有大学生不支持增加学费,认为会令基层学生经济负担加重,甚至“之后连书都读不起”,认为政府应征询家长及学生意见。